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重訪 60 年代電影《乞丐》取景地,跟着導演及攝影師視覺揭秘羅馬的繁華與孤寂

意大利 20 世紀最重要的知識份子一 Pier Paolo Pasolini 熱衷於羅馬古城的魅力,並在 1960 年决定拍攝他的第一部描繪羅馬都市下層社會的電影,這跟 Federico Fellini 的《甜蜜生活》中所最聚焦的城市浮華截然不同。他與擔任攝影師的 Tazio Secchiaroli 當年一起四處尋找將塑造電影《乞丐》的場景。今次展覽將展示攝影師 Tazio 眼中的羅馬,兩種鏡頭下截然不同的風格,展示了這個城市的亮麗與陰暗。

The photographers chasing Ava Gardner_s cadillac, Rome August 1958, 4.55 am, 30 x 40 cm, Silver gelatin film print on baryta paper


展覽其中一部分展示出攝影師 Tazio 在電影拍攝工作以外的一些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曝光,亦有一些他最著名的作品。這些照片都是他在威尼託大街偷拍的,他用相機拍下明星們的私下形象,這段經歷造就他成為當時第一名狗仔隊。

Pier Paolo Pasolini and Tonino Delli Colli on the set, Rome 1960, 30 x 40 cm, Silver gelatin film print on baryta paper

他當年和導演 Pier Paolo Pasolini 一起鑽研如何最好地反映這些羅馬社區,並為此而拍攝 150 多張紀錄照片,現在它們已成為羅馬的城市學、建築學和社會學的見證。

Tazio 的鏡頭不單捕捉了環境外觀,它更是一種分析性的描述, 攝影師的目光聚焦在街頭上的普羅大眾:孩子、女人、少數男人、一些狗,他們生活在既空曠又陽光普照的街道上。羅馬仲夏,遠離華麗的威尼托街,身處大都會與社會邊緣,我們看到一個塵土飛揚和被遺忘的城市, 卻又如此真實和活力充沛,正好與光鮮亮麗的威尼托路與八卦雲集的 Cinecittà 影城形成對比。

Inspection by Pier Paolo Pasolini, Rome 1960, 30 x 40 cm, Silver gelatin film print on baryta paper

在 Tazio 為 Pasolini 拍攝的照片中,他暫且擱下在威尼托街上偷拍的快感,轉去察看那些臭名昭著的街道— —在城市與郊區之間新建的住宅大廈,以及這些居民感情豐富的面孔。為了看緊他的蘭美達(Lambretta)電單車,它因此常常出現在照片中。Tazio 乘著它穿梭於佈滿棚屋與僭建房子的羅馬新街道,以及令人喚起鄉村回憶的莊園大門及農舍。

電影《乞丐》講述了一個邊緣人的生活故事,他是靠剝削年輕女孩而生存的扯皮條,無法從艱難的生活中解脫。導演 Pasolini 覺得這些面孔、動態和四周環境就如現實生活中一樣:骯髒、正處於腐壞的狀態。而攝影師則配合導演捕捉這些畫面。

Traveling florist on the street of Rome, 1960, 30 x 40 cm, Silver gelatin film print on baryta paper
Franco Citti_Accattone, Rome 1960, 30 x 40 cm, Silver gelatin film print on baryta paper

憑著 Tazio 對羅馬與當地居民的了解,以及 Pasolini 對這個城市的洞察,讓我們在 60 年後的今天,得以全面地見證 50 到 60 年代羅馬的實況。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們矛盾地同時呈現著中心與邊緣的社會,Tazio 以其毫不掩飾的敏銳目光,運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攝影方法:一種是為了 Pasolini 的電影拍攝而用的長鏡頭手法;另一種是透過他自己當狗仔隊時用的閃光燈與大特寫。繁華或寂靜,一切都是一街之隔,或是只是一鏡之隔。

《甜蜜生活的另一面:在《乞丐》拍攝實景的皮耶.保羅.柏索里尼與塔齊奧.塞 奇亞羅利》
日期:即日起至 12 月 23 日
時間:中午 12 時至下午 7 時
地點:Novalis Art Design 香港荷李活道 197 號地下


圖片來源及了解更多:Novalis Art Design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