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藝城遊記】香港藝術的黃金時代 - 張寶華 Sharon Cheung

張寶華 Sharon Cheung -香港藝術的黃金時代 | 藝城遊記

生命歷程中,每個人的出發地不盡相同,然而起點並不意味著往後的路向,了解每個階段的需要,找出真正熱愛的事,或許就能積攢滋養,抵擋往後日子漫長。香港資深傳媒人張寶華(Sharon Cheung)從事新聞業多年,後來轉戰娛樂與商業的圈子,一直走在風高浪急的社會前沿。職場上拼搏多年,踏入事業穩定的階段,她卻毅然選擇重拾課本與畫筆,修讀香港藝術學院為期三年的藝術學位課程,生活此後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也正式邁向她的藝術旅程。

自幼興趣多多,Sharon 當時根本不當繪畫是一回事,多年後的今天全身投入藝術界,亦是她始料不及的事。過往的因緣際會使然,讓她有策展、舉辦展覽的經驗,這亦讓她埋在心底的藝術種子萌發。重新接觸藝術猶如為她開拓出一條沒有回頭的路,除了再次手執畫筆創作外,這期間也讓她接觸了不少本地藝術圈才華洋溢的人,一覽本土藝術的豐富面貌。

2022 年,疫情的衝擊持續, Sharon 卻不曾停歇追尋藝術的腳步,今年除了積極籌備學士畢業展覽的作品外,她亦在 3 月開辦以本土藝術為軸心的 SC Gallery,為香港創作人築建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

中年轉行,Sharon 覺得不遲亦不早,反而冥冥中迎來本土藝術的爆發期。從創作者、策展人,及到今天擁有自己的畫廊,一切並非順手拈來,到底她憑藉怎樣的決心去開創新路?而背後又對香港藝術有著怎樣的信心?本集《藝術遊記》跟隨  Sharon  走入位於黃竹坑的  SC Gallery,與她細談中途投身藝術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對香港藝術發展的種種期許。

「重新學習藝術令我打開了世界另一道門。」

若說安於現狀使人退步,那 Sharon 絕對是最敢於求變的一位。在傳媒、娛樂圈打滾多年,一切看似相當順遂,當中究竟有何觸發點讓她選擇離開舒適圈,在一個全新領域中闖蕩? Sharon 笑說:「人生路上有些東西在你身上可以開花結果,其實都有好多是人的因緣。」從擔任九倉的藝術大使開始,當中遇過的人事、環境的薰陶都促使她重新連結藝術創作。

 Sharon 經歷過持續跨國的新聞採訪之旅,亦試過應付規模極盛的商業活動,本應以為再沒有甚麼跨不過的坑難得到她,然而當我們談到修讀藝術的心路歴程時,她卻毫不掩飾地說:「頭一年真是辛苦到形容不了,活到這個年紀,我以為自己的理解能力相當不錯,但回想起當年修讀藝術課程的第一年,完全聽不懂老師們說的那套語言,正因我從來未接觸過那些理論,上堂時很容易產生恐懼的感覺。」

理性思維的她理解不了甚麼是「與畫對話」,也對「讓畫作自己去發揮」這說法充滿疑惑,她直言:「新聞的訓練講求客觀,而藝術就是 180 度反轉,主要發掘藝術家的個人感受。」這讓她反思自己過往只用理性的認知與邏輯思維去洞察環境,卻忽略了用心去感受存在於世界中的各種美好。如今經過三年的訓練,她笑稱自己已經能掌握主觀與客觀的官能,打開了一個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香港藝術現在正值最黃金的時間。」

從門外漢搖身一變成 SC Gallery 的創辦人, 或許 Sharon  一路走來都面對過不少質疑的聲音。不過縱然外間有一百個否定自己的理由,也抵不過自己一個鐵意的決心。當大家仍在思慮這年頭在香港發展藝術的前景, Sharon 早已付諸實踐,以行動探求答案。

看著  Sharon 逐步開拓著自己的藝術事業,我們好奇問她曾否萌生過「如果早點開始就好」的念頭。她堅定的應道:「我覺得自己人生每個階段都 hit 中最黃金的時間。」時機沒有太遲或過早,對她來說,每個參與的當下都是「剛剛好」。

回顧過往的工作經歷,任職新聞傳媒那些年,正值資源最鼎盛的時候,後來涉足娛樂公司,也迎來了港產片最後的黃金盛世。環顧當下環境,她說:「我覺得現在藝術在當下正值一個黃金時間,因為它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社會責任,當其他媒介沒那麼好和有效率的時候,藝術其實可以肩負更多的責任去記錄社會、記錄人民精神。」

她續說:「藝術作品始終有一種含糊性,就算在一個敏感與高壓的時代,它都可以存活。」藝術作品能反映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 Sharon 認為當下的藝術不再單純停留於美學的創造,而是成了時代的見證。

「藝術圈的朋友有種特質是我在過去的圈子中感受不到,就是那份『純粹』。」

在節奏急速的傳媒圈子中退守下來, Sharon 笑言自己仍在適應藝術圈的慢節奏。以前的工作環境,資訊往往瞬間排山倒海地壓過來,每個交流都講求速度與即時性,訊息都是即看即覆。後來與更多藝術家接觸,才知道溝通與創作一樣,都是急不來的事。迂緩的步伐除了讓藝術家有更多時間去消化資訊,也讓他們將情緒沉澱成創作養份,再化成作品的基因。

人生閱歷累積至今,我們更好奇投身藝術業為 Sharon  帶來的最大轉變。她不假思索地答道:「首先一定是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都為我打開一道門。」 不論是陶瓷、水墨、油畫創作,每位創作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有趣經歷。不過最讓 Sharon 動容的,並不關乎出來的作品有多精彩,而是每人散發出來的「純粹」。

她說:「好多藝術家都是這樣,他們創作不求回報,真的非常純粹地想做好作品,不會顧慮太多東西,也不太計較自己付出多少時間與精力,很多都是專注在創作本身。」她以近期在畫廊舉辦「還有陽光」的參展藝術家為例,他們都很用心雕琢細節,哪怕是一個格子或一點色塊,每每下筆,都注滿心思,一點一線都充滿溫度,這些都不能以金錢與速度來比擬。Sharon 也不禁感嘆道:「這一份純粹與這個功利社會差別很大,原來真的有這麼好的人。」

「人生必須作出取捨,但我不會停止繪畫。」

Sharon身兼多職,除了開設公司外,也同時看顧 SC Gallery,之前還擔任中大講師,亦持續經營自己的 YouTube 頻道。頻道幾乎每日上新片,內容涵蓋文學、藝術、電影、政治、生活、時事等,範疇之廣實在讓人臣服。訪問當日,Sharon 仍忙著畫廊下個展覽的籌備工作,大家都對此驚歎不已,原來真的有人可以將「一心多用」發揮到極致。

儘管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但 Sharon 仍會抽空繪畫。平時工作接踵而來,繪畫的時間成了緩解壓力的渠道,也讓情緒有了寄託。但她亦承認自己給予創作的時間太少,未能夠盡情享受。不過她亦深明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面對取捨亦是無可厚非,但她非常肯定的是自己在創作路上不會停歇。

聊起新近的作品,她與我們分享其抽象肖像系列。以往 Sharon 喜好以鮮艷明亮的色調繪畫景觀、花草主題的作品,不過受到三年藝術課程的啟蒙,現在她更鍾情於勾勒那些扭曲的面容。風格上,她拿捏了暗黑美學大師 Francis Bacon 的崩壞臉龐,以強烈筆觸營造視覺上的戲劇化張力,同時揉合了 Edvard Munch 充滿情緒內涵的構圖風格。

Sharon 曾經把作品分享給別人看,卻被人劈頭一句「人像畫賣不出!」,貼上否定的標籤,不過 Sharon 創作肖像系列的初衷也沒考慮它們的市場價值,她說:「畫人像可以有好多變化,我不是畫到好 Realism 好真實,全部都是 Deformed Faces,我覺得人臉其實擁有很多訊息和密碼的一個官能,所以我自己就很感興趣。」她又調侃道:「別人說唔賣得嘛,我又想試下,看看賣唔賣得出。我都想學下那份純粹,凡事以金錢作為衡量,創作就會有很多限制。」

「選擇投身藝術、開辦畫廊讓我感覺終於找到下半輩子值得憧憬的事。」

上述這批肖像作品將於 7 月先在香港藝術中心展示,其後 8 月移師到 SC Gallery 作展覽。在此之前,畫廊已先後舉辦了數個匯聚本土藝術創作的主題性展覽,Sharon 創立這間畫廊的原意亦是希望通過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敘說城市故事。

從構思到落實,一切看似需要長時間準備功夫,誰也想不到畫廊從無到有,竟然是短短兩星期內的事。Sharon 當時受到陳育強教授的鼓勵,便開始著手籌備。她直言:「我不會想太多,想多了就會卻步,因為你會把想像出來的困難嚇怕自己。任何事一路做下去,沒有一路的順暢,過程必定出現砂石,有砂石就馬上處理,人生就是不斷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憑著果敢與乾脆俐落的做事態度,畫廊最後順利在 3 月開幕。她滿足地分享:「當我一決定做的時候,即刻覺得生命有出路,簡直前途見到陽光, 感覺終於有些事值得我下半世去憧憬,願意接受未來的挑戰同衝擊,有一條很長的路可以行,有好多披荊斬棘的事可以去劈, 這樣人生才有衝勁,我覺得這就是我投身藝術圈最大的得益。」 

SC Gallery 立足於香港,如今合作的都是香港本土藝術家,他們創作的對象、話題都是環繞著香港,可以說是一個記錄香港市民、記錄香港感情、記錄香港生活、以及城市節奏脈搏、社會變化的一個地方。Sharon 表示:「我不希望藝術品單單具裝飾性,而想它們承載一個時代的份量在裏面,這是我對畫廊的一個最大期望。」

「香港現在正經歷一個大時代的轉變,其實這個時候就是香港藝術家要爆出來的時候。」

所謂時代的份量,其實就是作品與城市的扣連,所有文學和藝術作品都一定與時代掛鉤。當時代變化得越大,文化作品的創作力就越強,既然香港正經歷一個大時代的轉變,那麼香港藝術家創作的發揮空間也變得更多,這是個很好的時機讓這些創作人們突圍而出。

Sharon 對香港藝術家的實力與創作力充滿信心,她有感現在的作品不再是比畫功,從作品理念中體現藝術家的思維更為重要。對於「藝術家」的定義,她這樣說:「我覺得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好,最後如果要行得遠,行得有成就,最重要是腦袋。你的思維有多遼闊,有多世故,看東西有多少,有多聰明,其實就決定了你日後可以走多遠。」

香港藝術家的水平很高,很多時候只是缺乏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如今 SC Gallery 充當著一個展示的空間,掌握推廣本土藝術的主動性,她希望日後能持續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細說香港故事。

不論發展道路上如何轉變,Sharon 亦始終以香港這個小城市為本位。她說過對於這裏的感情是不想輕易放手,那究竟這裏有甚麼牽絆著她?

她笑言:「今日你眼中見到的我,其實就是這個地方的土壤培養、這裏的文化構建出來 。我覺得離開香港,其餘所有地方都是一樣陌生,最熟悉的始終是這裏。」訪問末端,自稱「心野」的她表示未來已經有很多待辦計劃還在醞釀當中,現時暫且先賣個關子。

歲月漫長,能在這世代找到餘生值得憧憬的事並不易,希望 Sharon 日後不論在藝術創作,或是畫廊發展上,繼續懷揣這份野心,一起創造香港藝術的輝煌時代。

Executive Producer: Angus Mok
Editor: Ruby Yiu
Videography: Andy Lee, Joyce Che
Photography: Vicky Wai , Andy Lee
Video Editor: Andy Lee
Designer: Edwina Chan
Location: SC Gallery
Special Thanks: Sharon Cheung
Artworks: Chan Wai Lap, Frank Tang, Ho Sin Tung, Lau Yin Yeung, Tobe Kan, Yau Kwok Keung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Be the first to know the latest updates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