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椅子與人融為一體,機械文明的冷酷寓言重現拍場。
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與 AI 的交織下,人類逐漸成為機械系統中可替換的零件 —— 這亦是日本已故藝術家石田徹也畢生關注的核心命題。他遂以尖銳的超現實筆觸,將一位西裝革履的經理異化為盤腿坐著的人肉椅子,深刻諷刺階級社會中個體的無力與異化,引發東亞職場文化的強烈共鳴。
繼去年《運輸帶上的男人》以逾千萬港元成交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後,Bonhams(邦瀚斯香港)將於 2025 年 5 月 25 日隆重呈獻石田另一件巔峰之作《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估價約 500 萬至 800 萬港元,成為 Bonhams「現代與當代藝術」春季拍賣上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
泡沫經濟後的畫筆先知
石田徹也的短暫人生與永恆藝術

石田徹也(日語:いしだてつや / Tetsuya Ishida, 1973-2005)生於日本靜岡縣,在短短 32 年的生命旅程中,以獨特的視覺語言為世界留下了 217 件關於現代社會的深刻寓言。
他的藝術語言極具辨識度 —— 蒼白的人物形象、機械化的肢體、荒誕的場景設置 —— 這些元素並非憑空而來,因他成長於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失落十年」,親眼目睹昔日繁華轉為頹敗、社會集體陷入焦慮與迷茫等時刻,而這段集體記憶與個人經歷,加上童年時期沉迷的《機動戰士高達》等科幻動漫,以及對雷內 · 馬格利特等歐洲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研習,便塑造了他獨特的藝術視野 —— 融合超現實主義與日本動漫文化的荒誕詩意。
雖然他因交通事故英年早逝,但其超現實主義風格作品卻超越了地域限制,成為全球化時代下人類共同精神困境的永恆寫照,當中最為明顯的,正是他能觸摸到人心裡最暗黑的部分,成為最能理解打工人辛酸的藝術家。後來,從 2008 年森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展,到 2019 年倫敦白教堂畫廊的「石田徹也:自我與他者」展,使其藝術影響力與市場價值不斷攀升,足見其作品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洞察與共鳴。
《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空室ビルの管理人席》)
人與椅子的荒誕共生

在一張看似平凡的椅子上,石田哲也看到了社會的縮影,揭露了科技與制度對人性的壓迫。而創作於 1996 年的《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完美體現了石田創作的核心主題 —— 現代人在社會機器中的物化過程。
這幅尺寸為 145.6 x 103 厘米的壓克力木板作品中,一位經理盤腿坐著,雙臂與金屬支架緊密融合成一張破舊椅子,椅背成為其脊椎的延伸,座椅則取代了下半身;他的表情呆滯,眼神空洞,身上的西裝依然整潔,完美捕捉了職場階級下表面光鮮但內心麻木的現代人處境。
「椅子」的藝術詮釋
這位經理,大概也是所有「打工仔」的縮影 —— 只要身處在辦公室內,便一直久坐在其位地處理工作,甚至忙得廢寢忘食?當雙臂與椅子的扶手緊密結合,彷彿他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成為了椅子的一部分。
石田徹也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不僅視自己的創作為個人情感的抒發,更希望以藝術的形式救贖社會。其實石田投身藝術創作的初期,他試圖以自嘲的方式描繪自己貧困而艱難的生活,將內心的迷茫與掙扎、自身的痛苦注入畫作。然而,隨著創作的深入,他意識到經濟衰退帶來的壓迫與無力感並非他個人的孤獨經歷,而是許多人的共同處境。因此,他的作品多以自己或身邊的人為原型,深刻反映日本年輕一代在經濟衰退後的迷茫與壓抑,喚起觀眾對這一代人的共鳴與理解。

這種人、椅合一的荒誕意象,除了揭示了資本社會如何將人異化為生產工具,事實上,石田也是參考了不少歷史上的「椅子」。
椅子,在歷史中從來不僅僅是一件家具,它更是一個象徵身份、地位與權力的符號。從古代君王的御座到現代高管辦公室的皮椅,椅子始終承載著權威與階級的象徵意義;而藝術家也常以椅子為媒介,揭示更深層的社會批判與哲學思考,如英國畫家法蘭西斯・培根在代表作《拉斯奎茲教皇諾森十世肖像研究》(1953年)中,將教皇置於一張抽象的扶手椅上。教皇雖身穿紫色聖袍,卻彷彿被困在透明籠子裡,痛苦地吶喊。培根借用拉斯奎茲的經典肖像,重新詮釋了權力與痛苦的糾葛,揭示即使至高無上的教皇也無法逃脫時代的壓迫與人性的脆弱。

同時,這種表象與現實的衝突也在不少的日本動畫作品中出現,例如《機動戰士高達》中得到了深刻體現,當中的主角阿姆羅・雷,本來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年,卻因戰爭爆發被迫坐上高達的駕駛艙、執起武器投入戰鬥,卻非自願地承受了不屬於自己的重擔,令人深思權力與責任背後的真相;而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的《電椅》(1963年)亦曾以一張空蕩的電椅為主題,探討權力與生命的矛盾 —— 冰冷的金屬椅在冷調背景中顯得壓抑而孤寂,電椅的空置都表達了一種無力的宿命感。
從死刑犯到現代經理、甚至教皇都無法擺脫的社會束縛,象徵著椅子作為權力與壓迫縮影的深層意義。
不同的人坐在不同的位置,座椅本身就反映了階級的存在,無論是高鐵或飛機的經濟艙、商務艙或頭等艙,這些區分背後揭示了人類社會中階級的不平等。雖然這種分化是不公平的,但卻是現實社會的縮影。所以,座椅作為「非人化」的物件,卻巧妙地承載了權力與階級的象徵。
人物的蒼白和麻木
傳達出「You’re not alone」的共鳴感

石田畫作中的青年面容幾乎相同,都是一臉蒼白的臉色,明明是一名公司經理,本應擁有着非一般的權威與自信,然而這種怪誕的「人椅合一」卻完全剝奪了他的尊嚴與身份,讓他看起來更像是一件被使用的物件,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在過去,石田的畫作人物常以機械化的形態呈現,彷彿失去了自主性。這不僅展現了動畫文化對他的深遠影響,更折射出他對未來世界的深層憂慮 —— 一個在人性被科技與體制侵蝕後,充滿冷漠與疏離的未來圖景,更深刻揭示了經理既是壓迫的施加者,也是壓迫的受害者,反映人在階級結構中的多重角色。
而石田透過這幅作品傳遞的信息超越了日本社會,成為全球化時代下,所有被資本主義系統異化個體的共同心聲。
殘破大廈的寓意

在石田的畫作中,那些破舊的座椅曾經或許擁有權威,但如今已失去光環,成為一種荒廢的存在。這些座椅與空置的大廈相呼應,表達了權力的消逝與時間的無情,進一步揭示了社會階層固化的本質與人性的迷失。
畫面的背景可見,那是一個破敗不堪的辦公環境,還有着冷峻精準的細節刻畫,如:牆面、地磚和木質椅面上的生鏽肌理、斑駁剝落,以及空間的昏暗壓抑等,皆顯露了公司昔日輝煌的痕跡,同時也有營造這破落的氛圍,暗示日本「失落十年」後大量企業倒閉的社會現實面向,以及經濟泡沫破裂後的落寞景象;而這位經理雖已身處如同廢墟的公司,這位「人椅」依然保持著端正的坐姿與表情,彷彿在堅守著某種早已失效的職場尊嚴,彷彿訴說着其實經理也有經理的苦難 —— 畢竟身在其位,必謀其職;而面的失業率飆升、工作壓力大,機械化的生活方式,也讓人們感到深深的無力。
《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不僅是對日本特定歷史階段的反思,更是對全球化工作環境中個體存在困境的普世叩問:當我們的身份完全被職位定義,我們還剩下什麼?這種關切使得其作品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時代共鳴與藝術魅力。
畫作之稀有及價值
這一幅畫作,上次現身拍賣場,已是香港佳士得的「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2017年11月25日),遂以港元 3,700,000 成交;而這次,是第二次上拍。可見,石田徹也的藝術市場近年來持續升溫,拍賣紀錄不斷刷新,尤其是去年 12 月,石田的另一幅作品《運輸帶上的男人》以超過 1,000 萬港元成交,刷新個人成交紀錄,更可見這種「相對嚴肅的內容的藝術」價值。
為此,駐香港的亞洲現當代藝術主管 Marcello Kwan 亦表示:「去年那一幅作品很幸運、也很感謝藏家幫我們破紀錄,而這次也是有藏家見到我們上次的成績,能看到現在的市場裡面,我覺得大家對於這個藝術的認受性是開始有點不同。這一類是我常描述為相對嚴肅的內容的藝術,並不是裝飾性、所謂的潮流藝術,我也挺感動的,而藏家也希望可讓我們試一試。」
事實上,《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還有一幅姊妹作 ——《Derelict Building Worker’s Chair》,同樣創作於 1996 年,並於 2020 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示。這兩幅作品雖在構圖上相似,但椅子的設計、背景氛圍以及人物服裝和動作等細節,如座椅同樣殘破,但手臂上並沒軟墊,展現出各自的獨特之處,亦為觀者提供了不同的詮釋空間。

仔細可見,畫中的經理雖身居高位,卻被椅子牢牢束縛,淪為一個無法動彈的「物件」,而另一作中的「打工仔」亦同樣。這一形象正是象徵著職場中的階級固化,同時揭露了現代社會中個體的異化現象 —— 在追逐金錢與權力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迷失自我,成為社會機器中的小小零件。曾經作為壓迫者的經理,如今也淪為壓迫的承受者,那張象徵權威的扶手椅,反而成了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刑具。這種角色的轉換如同一場無止境的輪迴,讓人無力反抗,只能被動接受。
雖是在 90 年代的社會背景下,他認為自己只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縮影,透過畫作記錄日本社會的真實寫照、為大眾發聲,傳遞共鳴與關懷;但放在今日的世界,這種無奈,也是全球化時代下無數個體的共同命運,仍然適用。
誠如 Marcello Kwan 所言:「他的藝術力量在於觸動人心,將人們埋藏於內心深處的痛苦與壓抑具象化。他的作品剖析的不僅是日本,更延伸至亞洲、甚至全球化社會的共同問題 —— 階級固化、工作壓力、以及個體在體制內的無力感。無論是亞洲文化中『工時長、沒收工』的工作模式,還是西方社會階級流動受限的現實,都能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亦如同一面鏡子,讓人們重新審視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帶來一絲安慰與反思,儘管未必能提供答案,但卻深刻地撫慰了無數迷茫的靈魂,同時提醒我們,別忘尋找生命中的希望之光。」

所以《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作為其代表作之一,必將引發藏家的熱烈競爭。更特別一提,其實石田徹也僅存的作品中,流傳在賣場的並不多 —— 約有三分之一歸於其家人,另外的三分之二則分別掌握在拍賣行、藝廊及藏家手中。不過,他的作品也主要在香港的拍賣市場中上拍,同時,也是為香港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罕見的機會,可一睹此難得一見之作。
Bonhams 邦瀚斯的春季拍賣「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預覽
日期:2025 年 5 月 19 日 – 25 日
拍賣日期: 2025 年 5 月 25 日(下午 4 時)
地點:香港邦瀚斯拍賣中心|香港皇后大道東 50 號太古廣場六座 10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