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解密粗獷派(Brutalism)!原來香港都有粗獷建築?《粗獷派建築師》帶你重新感受混凝土的美學和魅力

2025 奥斯卡的热门电影《粗犷派建筑师》(The Brutalist)(下称:《粗犷》)将于 3 月在香港隆重献映,但上映前已引发了不少回响,因为这部作品被全球影评界一致誉为「划时代伟大巨作」,已斩获三项金球奖: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更荣膺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大奖,一共累计了超过 300 项国际奖项与提名。

除了演员阵容、奖项提名外,实际上这部电影面临着各种挑战,更是导演 Brady Corbet 耗时七年的作品!

導演 Brady Corbet 說:「這是一個默默堅持、追求卓越的故事。即使你腳下的土地已被夷為平地。」

要成为你 2025 必看电影片单,当然不容易。不如一起仔细感受导演 Brady Corbet 的那些精雕细琢、成功“筑”动人心所在吧!

到底什么是粗犷派风格(Brutalism)?

粗犷主义(Brutalism)由英国建筑师 Alison Smithson 和 Peter Smithson 创立,意指摒弃了过多的装饰,以鲜明的几何结构、赤裸地呈现建筑材料本质的美学,挑战着人们对于建筑的传统认知。

这种风格起源于1950年代的英国,当时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建筑风格,寻求一种更加实用、经济且富有表现力的设计方式,同时更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后来建筑史学家Reyner Banham将法语的“béton brut”(清水混凝土)和“art brut”(原生艺术)联系起来,确立了粗犷主义的理论基础。

有些人认为其外观冷酷、缺乏人情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也有人认为其简洁、直接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一种真实、坦诚的美学。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新审视,粗犷主义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建筑师甚至呼吁,将其重新定义为“英勇建筑”,以摆脱“粗犷”一词的负面含义。

「SOS 残酷主义」

根据「M+ / Design Trust 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 Oliver Elser 刊登在 M+ 的《探寻香港粗野主义建筑》一文,其中提到目前全球有 2,038 座建筑物的记录资料,而其中的 209 座被列入「红色名单」,意即建筑物将面临被拆除或改建的危机。

而上图的英国伯明翰公共图书馆(Birmingham Central Library, 1969–1973),由 John Madin 设计,凭借其荒凉的混凝土外墙、分明的几何设计、倒置的宝塔式外形和宏大的规模,曾被视为英国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及建筑界的青睐,更在当时被视为社会进步主义的象征,可惜最后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香港有没有粗犷派建筑?

香港的粗犷主义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在香港的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胡忠多媒体图书馆、中大众志堂学生活动中心、王泽生先生的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圣士提反书院、荃湾华人永远墳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北角堂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设计思潮,也体现了建筑师们对材料和结构的探索。虽然粗犷主义建筑备受争议,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香港的文化地标之一,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历程。

2023 年,注册建筑师彭展华花了长达三年的研究,试图填补历史的空白,并推出了《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一书,认真记录香港的粗犷建筑,以及重现建筑背后的故事;而摄影师 Kevin Mak 更凭《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胜出 Dezeen Awards 2022,获专业评审团选中为「年度建筑照片」的优胜者。《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更是印刷到第三版,收录更多本地粗犷建筑案例,并加以深度剖析。

而去年,香港品牌望月亦與 Brutalism HK 合作,把多座屹立於香港都市的粗獷建築物印成主題紙袋。

《粗獷派建築師》是一部聚焦於一位天才建築師的電影,講述他在面對職業壓力和個人生活挑戰時,如何堅持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影片深入挖掘了建築設計與自我表達之間的關係,展示了主角在追求美學和實用性之間的掙扎。透過多個引人入勝的情節,觀眾得以見證這位建築師在尋找靈感和面對現實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與蛻變。在這部影片中,不僅探索了建築的藝術,還探討了靈魂與空間的聯結,讓觀眾反思生活中的美與挑戰。

匈牙利裔犹太建筑师 László Tóth,在大屠杀中幸存后移居美国,期待能在这片自由的新天地,与受困东欧的妻子团聚。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措手不及——这位曾在布达佩斯享誉盛名的设计天才,却在费城的上流社会中处处碰壁,美国梦瞬间破碎,一切只能从零开始。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László 不仅要面对文化的隔阂,还要在异乡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在困境之中,他决心奋力突围,用时间和才华一点一滴重建那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尊严,书写一段关于重生与坚韧的动人篇章。

主角 László Tóth 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

故事讲述了一名匈牙利裔的犹太建筑师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Adrien Brody 亦以巅峰演技,诠释在异国中身份地位与其过去被迫割裂、昔日成就仿佛遭全然剥夺的难民角色,更凭《粗犷派建筑师》夺得金球影帝。

角色的活靈活現,全因團隊對人物刻畫極為用心、講究。為打造 László Tóth 這位虛構建築師的專業可信度,電影特意借鑒和融入了三位現代建築大師的創作元素和風格:Paul Rudolph、Louis Kahn 和 Marcel Breuer,如電影中的椅子設計尤其明顯。在各種細節的堆疊下,營造出角色的形象和專業性,更能讓觀眾能夠深入理解粗獷主義建築的精髓。

而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交错间,也反映了许多 20 世纪战后欧洲或犹太移民的经历,不仅要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家人失散和寄人篱下的生活状况,饱受各种歧视和敌视,还要面对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求存,别具独特的时代风情。

虽然电影中的建筑作品也完全是虚构的,但通过各种精致的细节雕琢和处理,力求让观众能感受到粗犷建筑的独特魅力。

特別采用 VistaVision 拍摄

听到 VistaVision,感觉很陌生?

事实上,VistaVision 是在 50 年代已有的摄影格式,是 35 毫米电影胶片格式的更高解析度、宽荧幕变体,由派拉蒙影业的工程师于 1954 年创建。不过,随着电影业对 Panavision 的青睐日益增加,以及 Eastmancolor 胶片技术的持续改进,在 50 年代末,VistaVision 便开始逐渐走向历史的边缘。直到 1961 年,派拉蒙制作了他们的最后一部以 VistaVision 拍摄的电影《独眼杰克》,便随之告终。

然而,VistaVision 的故事并未真正结束——它更像是一个实验室、为电影摄影概念铺路的试验场。正是这些早期的创新,为后来的 70 年代 70 毫米 IMAX 和 OMNIMAX 电影格式奠定了基础;而 IMAX 和 OMNIMAX 采用了横向放置胶片的技术,这正是 VistaVision 的核心设计理念之一。因此,VistaVision 的影响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去。

然而,《粗獷》采用了 VistaVision 的技术进行拍摄,使画面、篇幅相对更广阔,也能保留细节,拍摄出建筑物的宏伟,例如:观众可以更仔细地欣赏到混凝土的纹理和质感,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震撼感。

導演 Brady Corbet 更是表示:「VistaVision 的視野非常廣闊,即使您靠近建築物,也能看到從地面到天空的景色。對於一部關於建築的電影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用其他格式拍攝這部電影!」

這是導演 Brady Corbet 花了長達 7 年的小成本、大製作電影,電影長達 215 分鐘(即約 3.5 小時),還有中場休息,只為精益求精。透過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及其設計的粗獷主義風格建築、「前衛思維」的文化中心,從構思到完工,也是把主角的身、心狀態畫上了等號,描繪成為內心創傷的意象之一。

而導演 Corbet 也想探討的,大概是當理想和現實的掙扎,而建築、金錢也成為了權力的象徵,那 László Tóth 的作品還純粹嗎?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又該怎麼衡量呢?或者看過電影之後,你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導演:Brady Corbet
演員:Adrien Brody、Felicity Jones、Guy Pearce
片種:劇情、歷史 
語言:英語、意第緒語、匈牙利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
片長:215 分鐘(設有 15 分鐘中場休息)
級別:III
發行:環球影業 (香港) 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2025 年 3 月 6 日)

源 电影官方Facebook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Be the first to know the latest updates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