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英國《衛報》稱作「當代最重要的導演」David Lynch 於昨日逝世,享年 78 歲。這位影壇巨匠,向來擅長運用詭異又充滿迷幻色彩的風格創作,而其獨特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引領着觀眾走進一個個如夢似真又恐懼的世界。
他的作品多不勝數,代表作包括:《藍絲絨 Blue Velvet》、《失憶大道 Mulholland Drive》和《迷離劫 Twin Peaks》等,都重新定義了電影語言,更從恐懼深淵挖掘人性,並以令人戰慄又讚嘆的畫面表現深植人心。尤其「夢境邏輯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妖夜慌蹤 / 驚狂》,在影史有着如里程碑的地位。
從實驗電影到荷里活,他用超現實主義為電影開創了新的可能,創造出獨特的超現實風格和其「連治主義」(Lynchian)。一代電影巨匠驟逝,不僅是電影界的損失、全球影迷都感到惋惜,更是藝術世界的缺憾。
不如來一同回顧他的經典作品,讓我們重新體驗這些藝術珍品的魅力!
《橡皮頭》
(Eraserhead, 1977 年)

故事講述生活在工業城市的亨利,從面臨扭曲異常的家庭聚會到女友瑪麗懷孕,他被迫與女友結婚,而且一夜之間還成為一個畸形兒的父親。及後這嬰兒不僅無法進食,還時常哭鬧,使瑪麗崩潰而離去,最終,也令亨利精神崩潰,導致他用剪刀肢解了嬰兒 ⋯⋯
這是一部美國的超現實主義的肉體恐怖電影,也是 David Lynch 首次自編自導並擔任製片人、第一部黑白長片電影。事實上,《橡皮頭》所接觸到的觀眾數量很少,但電影上映後獲得了良好評價,尤其當中的超現實主義的意象、性的暗流,都被視為關鍵性的主題元素,以及錯綜複雜的音效設計,都成為了電影技術亮點。直至 2004 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把《橡皮頭》列入國家電影登記表保護電影名單中。
《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980 年)

故事講述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名英國醫生在馬戲團發現了一個頭部畸型的象人,受盡不人道的待遇,於是將其帶回醫院作研究。不幸,馬戲班班主又帶人把象人搶去,去到歐洲各地巡迴展出,幸得團中其他畸型人暗中他救回英國,終於使他體驗到人間的溫暖 ⋯⋯
這是一部美國的歷史劇情片,由 David Lynch 執導,改編自 19 世紀的英國「象人」約瑟夫 · 梅里克(Joseph Carey Merrick)的真實故事,全片以黑白的方式呈現。基於 David Lynch 在《橡皮頭》獲得成功後,便選擇拍攝《象人》,被稱為 David Lynch 最傳統的作品之一;而《象人》也獲得了巨大商業成功與 8 項奧斯卡獎提名,包括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沙丘魔堡》
(Dune, 1984 年)

故事是基於 1965 年 Franklin Patrick Herbert Jr. 的同名小說改編,主要講述關於一個聰明又富有天賦的年輕人,在預言中被描述為將一個沙漠行星從邪惡的貴族哈肯尼手中拯救出來的 Kwisatz Haderach,於是他肩負超越自己理解的偉大天命,且必須遠行至宇宙中最危險的行星,以確保他家人及族人未來的延續。
這是一部美國的史詩科幻電影,由 David Lynch 執導和編劇,而因人們反對導演在電影中擅自偏離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評價和電影票房也不太好,其成本達到 4000 萬美元,但國內票房僅 3090 萬美元,但電影被公認為是邪典電影,也是啟發系列遊戲《沙丘》的先河。
但《沙丘魔堡》也是 David Lynch 的夢魘、最讓他傷心的作品,不是因為票房,而是因為他被剝奪了電影的最後剪輯權,讓這部電影與他最終的視界大相逕庭。
《藍絲絨》
(Blue Velvet, 1986 年)

故事講述主角 Jeffrey 居住在一個看似美好平靜的住宅區,有天意外發現了在家附近的草坪上有一隻耳朵,在報警處理後,又敵不過好奇心,便推使着 Jeffrey 與警長女兒 Sandy 聯手進行調查,並逐漸見識到世界的醜陋與邪惡一面。
這是 David Lynch 編導的美國懸疑電影,成功結合了黑色電影與超現實主義元素,電影名稱取自鮑比 · 溫頓 1963 年的同名歌曲,也呼應片中不斷出現的藍絲絨。雖然電影在上映初期不被主流觀眾接受,但最終仍受到高度讚譽,更因此而獲得生平第二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迷離劫:與火同行》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年)

這是一部美國心理驚悚及恐怖電影,改編自 1990 年轟動一時的《雙峰》,所以電影是為電視劇《雙峰》的前傳和續集,依其電視劇做延伸,來敘述美國北部的伐木與觀光小鎮雙峰鎮,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勾心鬥角、情慾薰心、利益勾結等事情,並交代出 16 歲高中少女蘿拉被人殺害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在她死前撲朔迷離的內心世界。
David Lynch 曾解說,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羞恥、內疚、亂倫受害者」的電影,雖然《迷離劫:與火同行》在美國上映後票房失敗,但卻在日本大受歡迎。
《妖夜慌蹤 / 驚狂》
(Lost Highway, 1997 年)

故事講述一名爵士樂手和妻子收到了一卷錄影帶,內容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此後他們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錄影帶。有天,收到的錄影帶竟然是他殺害了妻子的內容,而妻子也真死在家中,就成為了被定罪的殺人犯。後來,他莫名其妙地消失,還被一位年輕的汽車維修員代替他過上不同的人生 ⋯⋯
由法國製片公司 Ciby 2000 製作,大部分鏡頭是 David Lynch 與製片老搭檔瑪麗 · 斯威尼及攝影師彼得 · 戴明在洛杉磯合作拍攝。David Lynch 曾為此表示,電影中拋棄了傳統的邏輯劇情,而採用了心因性神遊狀態,敘事結構類似於莫比烏斯帶(德語:Möbiusband);而《妖夜慌蹤》更是「夢境邏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被認為是《橡皮頭》後最具創造性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在電影史上有着如里程碑的地位。
《失憶大道》
(Mulholland Drive, 2001 年)

故事講述一位從加拿大來到洛杉磯追夢的黛安娜,有表演天賦和勇氣,卻沒有運氣,因此發展受困、星運不順,在電影的試鏡中落敗。面臨如此失落的困境和現實,變得痛苦、混沌而逐漸迷失自我⋯⋯
這部電影以非線性敘事、超現實主義表述,屬美國的新黑色謎團片,David Lynch 最初是為美國廣播公司做了一部連續劇的兩小時樣片,希望能再創《雙峰》的輝煌,但當他遞交作品時,卻遭公司要求對片長和內容作大量的剪裁,最後更放棄了這項計劃,幸好 David Lynch 保留了對底片的支配權,並在法國發行商 Canal+ 的幫助下完成了《穆荷蘭大道》的製作。於是,在 2001 年的第 54 屆坎城影展上首映,更大獲好評,全球票房也不俗,使 David Lynch 於 2001 年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導演獎和新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以及獲得第三次奧斯卡為最佳導演獎提名。
電影更被紐約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影片,更得到過去一直對 David Lynch 的作品持保留意見的評論家Roger Joseph Ebert 的熱情讚揚,近年更晉身為殿堂級電影。
*以上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