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級盛事 2025 世界博覽會(EXPO 2025)終於在日前正式揭幕,選址在大阪灣人工島「夢洲」,更會展開為期 184 日的活動。今年遂以「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為主題,並結合了「Saving Lives」、「Empowering Lives」和「Connecting Lives」三個核心進行設計,用作特色展館、休閒空間與舞台設施等!
在開幕之前,已經有不少的建築設計逐一公開,不少建築都十分引人注目,為被大阪世博注入了生命力;現在正式展開,場館內外也終於可以一一仔細看,不如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絕美特色場館!
大阪世博之眼!
「大屋根」(The Grand Ring)
「Grand Ring」(大屋根),屬大阪關西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亦是展覽會場的核心,以「多樣性與統一」設計理念的具象化,讓每一位參加者都能感受到文化的交融與共生。由日本建築大師藤本壯介所設計,整體環形結構直徑達 675 米、高度介乎於 12 至 22 米,亦約 2 公里長,成為了世界級的木造建築奇蹟,更是作為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能將 161 個參展國連結在一屋簷下,更有着團結的象徵。所以,除了作為步道迴廊外,屋頂上還設有寬約 8 米的步道,可讓人在上方漫步和眺望整座會場。
早在今年一月初,「Grand Ring」便進行了首次亮燈儀式。在影片中可見,在柔和的燈光映照下,「Grand Ring」如同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巨型光環,彷彿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時空之門,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令每位觀眾都沉浸於這場藝術與科技交織的視覺盛宴中。
「Grand Ring」為大阪世博增添了無限的魅力與色彩,而選用了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費雖然約18.48 億港元(344 億日圓),參考了神社的貫工法,能兼顧了抗震性和耐久性外,而「Grand Ring」在世博結束後亦會把建築木材回收再利用,既體現了對環保的重視,也展現了日本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是一個承載深刻寓意的藝術傑作!
日本最高木造建築
「捷克館」
另一個最矚目的展館 ——「捷克館」,不僅玻璃螺旋結構的設計獨特、令人驚嘆,更成為了日本最高無鋼支撐木造建築!
玻璃建築由 Apropos Architects 設計,外觀靈感取自捷克 Kamenický Šenov 地區的玄武岩地形;而那向上旋轉的動態玻璃螺旋結構,則是採用最新技術 CLT 面板,配上特殊處理過的絕緣玻璃所打造。這不僅展示了非凡的捷克玻璃工藝,還融合了現代設計的創新,以獨特的木結構營造了波希米亞風格的夢幻迴廊,創下了零鋼筋支撐的新紀錄!
建築大師隈研吾的可麗露?
「卡達館」

卡達(阿拉伯語:قطر)是位於西亞的阿拉伯國家,而這次世博中的「卡達館」,則是由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及其團隊,聯同卡達博物館共同打造,靈感源自傳統的阿拉伯的傳統達烏帆船「dhow」,並巧妙地結合了日本的細木工藝,形成了一個獨特而詩意的建築作品。
卡達館的外觀以溫潤的木材和柔軟的織物為主,展現出一艘航行於平靜海面上的帆船形象,而展館周圍的水景更是增添了海洋的氛圍,讓人彷彿置身於平靜海面的畫面中;開放式屋頂及戶外走廊,以日本細木工藝打造,在複雜的木結構下,則搭配白色紗質布料環繞,不僅設計美觀,還反映了卡達與日本之間的文化與貿易的連結。
展館面積超過 1200 平方米,將成為展示卡達「2030 年國家願景」的重要場所,重點介紹卡達的經濟多元化及文化交流。隈研吾的設計不僅展現了建築的美學,更強調了文化的交融與合作,是一次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巨大發光球體
「荷蘭館」
「荷蘭館」以「共同點:共同創造新的黎明」為主題,展現出令人驚豔的創新設計 —— 在圓形建築的中央矗立著一顆巨大發光球體,彷彿人造太陽,不僅象徵著潔淨能源的無限可能,更展現了荷蘭在永續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這座由 RAU Architects、DGMR 和 Tellart 等國際團隊共同打造的未來建築,「荷蘭館」的設計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從建築結構到材料選用都貫徹環保思維,建築更有着可拆解重組的特性,以及融入水力發電等創新科技的展示,完美詮釋了零排放未來的願景;而在展館內,也將帶領觀眾展開一段互動之旅,透過沉浸式體驗,共同探索永續能源的無限可能。
Cartier
Women’s Pavilion 女性主題展館

卡地亞 @Cartier 於 2025 年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當天,宣布將在大阪關西世博會打造 Women’s Pavilion 女性主題展館,通過藝術與設計訴說女性力量的無限可能。
由日本建築大師永山祐子設計的展館外觀靈感源自傳統「組子細工」工藝,將日本美學精髓融入現代建築語彙,完美連結古今。展館周圍種植的本地樹木在世博會結束後將重植於大阪山林,完美呈現永續循環的理念。展館內部則由全球藝術指導埃斯・德夫林策劃,打造沉浸式藝術體驗,參觀者可以「捐出」自己的名字,成為展覽敘事的一部分。
日本導演河瀨直美操刀序幕影片,法國藝術家梅拉尼・羅蘭帶來結合肖像、雕塑與虛擬實境的創作,森萬里子則以「人性與共存」為題創作全新作品。展館二樓的 WA 空間將聚焦 6 大主題,探討從環境到科技的重要議題。展館將於 4 月 13 日至 10 月 13 日向公眾開放,以「共生・共創・為未來」為主題,展現女性在推動全球進步、促進平等方面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一同期待這場藝術與時尚的精彩對話!
以文藝復興風格重現文化瑰寶
義大利館、梵蒂岡館
義大利館以「藝術使生命重生」(L’Arte regenera la vita)為主題,由知名建築師 Mario Cucinella 操刀設計,完美融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美學與當代永續理念,透過木造劇場、迷宮花園等標誌性空間,重新詮釋「理想城市」的現代意涵,展現義大利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精神。
展館設計以白色圓形劇場為核心,其拱門設計令人聯想到羅馬競技場的經典建築風格。觀眾首先穿過開闊的入口門廊,進入由木材打造的沉浸式劇場,在此體驗義大利藝術、工藝與文化的跨時代對話;而頂層的義式迷宮花園則以精確的幾何圖案、雕塑和噴泉裝飾,巧妙融合自然與人工景觀,還有在曲面牆上展示文藝復興時期作品《The Ideal City》。
更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岡館也由義大利館主辦,設置於義大利館內,展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畫作《Deposition》。這幅作品象徵愛與信仰的轉化力量,傳遞對希望與和平的願景,同時引導觀眾深入思考人類、自然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聯。秉持環保理念,展館所有元素都採用可再利用材料,無需額外加工即可在世博會後轉化為新用途,完美詮釋了「藝術使生命重生」的展館主題。
32 個充氣球體構築漂浮的水母
西班牙館
由 FRPO 與 selgascano 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西班牙館,以獨特的模組化設計和動態光影效果驚艷世人。這座靈感源自水母的展館,由 30 個預製模組和 32 個充氣球體組成,展現了精湛的建築工藝,更體現了永續思維與創新精神。
展館的核心是一座距地面 3 米、面積近 1500 平方米的開放式平台,猶如一座現代化的西班牙廣場。其上方由三座塔吊支撐起 32 個直徑 4 至 6 米的充氣球體,搭配特製織物屋頂,營造出獨特的光影效果。白天,不同角度的陽光透過球體在地面投射出流動的光影;入夜後,精心設計的 LED 照明系統則讓展館化身為閃爍的燈塔,為夜空增添魔幻色彩。展館內部空間包含展覽區、餐廳、小吃吧等多功能區域,總面積達 1070 平方米。特別的是,考量到永續理念,所有建材都在西班牙預製後以貨櫃運送,不僅降低成本,更確保展後能夠完整拆解並改造再利用,為臨時建築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方向。
演繹工藝與自然的精緻對話
法國館

法國館以「愛的頌歌」為主題,由 Coldefy 和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攜手打造「自然劇場」,將日本命運紅線傳說與法式浪漫巧妙結合。展館透過「愛自己」、「愛他人」及「愛自然」三條主線,展現法國在藝術文化與科技領域的精湛工藝,更以創新設計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係。
展館以劇院舞台般的現代立面迎接觀眾,蜿蜒的參觀動線引領遊客沿著環形步道向上,最終抵達令人驚艷的屋頂花園。這座被植物完全覆蓋的空中綠洲,不僅重現了法國從高山到海岸的自然風光,更能有效調節館內溫度。展館更由 LVMH 集團鼎力支持,網羅了各大法國頂級品牌,包括 Louis Vuitton 的「硬箱圖書館」、Dior 的經典 Bar Jacket 展示,以及 Celine 與 Chaumet 的工藝呈現,完美詮釋法式生活藝術的精髓,以及法國在文化藝術與環境永續領域的創新思維。
閃耀之帽
Expo 大廳

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設計的 EXPO 大廳,以其獨特的「Shining Hat」造型成為展場新地標。這座總面積達 8,400平方米的建築,不僅繼承 1970 年大阪世博「太陽之塔」的精神,更以其直徑超過 60 米的金色圓形屋頂,展現出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為世博會注入嶄新的未來感。
內部設計以白色為基調,打造出一座擁有約1,900個座席的圓形劇場,觀眾席與舞台渾然一體;入夜後,場館外牆將進行光雕投影展演,展出來自國內外的 109 件作品,讓建築在不同時段展現各異其趣的面貌。
用氣泡劇場演繹自然與科技的共舞
瑞士館

由 Manuel Herz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以五個超輕量 ETFE 氣壓球體驚艷世人。這座總重僅為傳統建築 1% 的創新建築,不僅是本屆世博會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更巧妙融合了自然與科技,展現瑞士作為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的前瞻視野。每個球體宛如獨立的小宇宙,訴說著瑞士在永續發展與創新科技上的精彩故事。
展館設計以「光」為核心元素,五個由ETFE聚合物打造的球體各自承載不同主題,創造出無需文字就能說故事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建築外殼每個球體重量不超過 400 公斤,輕巧到可用 2 至 3 輛貨運自行車運送,大幅降低運輸與建造的碳排放。展館採地面層設計,免除垂直動線需求,不僅方便無障礙通行,更節省能源消耗。頂層設有觀景酒吧,讓訪客在欣賞大阪灣美景時,也能體驗瑞士的創新理念。展館周圍種植在地培育的植物,每公斤植物量可吸收同等重量的二氧化碳,隨時間推移將綠意蔓延至整座建築,創造出一座真正與自然共生的未來建築典範。
五線譜化作天際線
奧地利館
奧地利館以「譜寫未來」(Austria. Composing the Future)為主題,由 BWM Designers & Architects 與facts and fiction 聯手打造,將音樂的靈魂注入建築設計中。這座融合奧地利國旗色彩的螺旋狀展館,不僅以巨型五線譜造型展現該國輝煌的音樂傳統,更巧妙地將古典與創新意象結合,詮釋「未來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被譜寫出來的」嶄新理念。
展館以三大主題「繁榮」、「人類」與「地球」為核心,展覽空間規劃為「關係」、「理念」與「未來」三大展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未來大教堂」展廳,透過 AI 技術與沉浸式視聽體驗,讓訪客親自參與未來議題的探討,並即時影響展示內容,象徵每個人都能參與未來的譜寫。建築師 Johann Moser 將木製條板編織成動人的螺旋樂章,不僅作為醒目地標,更化身為引導訪客的動線。二樓設有特色美食區,供應奧地利傳統甜點如 Buchteln 與 Kaiserschmarrn,讓訪客在音樂與美食的交織中,眺望大阪灣的迷人景緻,體驗奧地利獨特的文化魅力。
海洋之聲
摩納哥館
摩納哥館以「探索.海洋」為主題,展現這個地中海濱的藍色公國在海洋科技與環境保育上的深厚實力。展館設計靈感源自海浪的流動形態,透過創新的展示手法,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從海洋研究到環境保護的多元面向,展現摩納哥在推動海洋永續發展上的決心與願景。
展館規劃三大主題展區,首先是介紹摩納哥的海洋探索歷史,展示從阿爾貝一世親王至今的重要海洋研究成果;其次展示當代海洋科技發展,包括深海探測設備與海洋生態監測系統;最後聚焦未來海洋願景,透過互動裝置展現摩納哥在海洋保育上的創新方案。展館特別設置「海洋劇場」,運用最新影像技術,讓訪客彷彿置身深海,親身體驗海洋生態的奧妙。此外,展館也規劃海洋主題餐廳,提供融合摩納哥與日本特色的海鮮料理,讓訪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海洋永續的重要性。摩納哥館不僅展現了這個小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大格局,更傳遞了人類與海洋共生共榮的重要訊息。
這些創新的工藝和藝術特色,不僅充分展現了各國、各設計師在建築與文化藝術方面的深厚實力,更令人們更為期待這次世界博覽會的到來。然而,這也是世博會時隔 20 年再度回歸日本、時隔 55 年再次登陸大阪,屆時將會有逾 150 個國家、2,800 萬人參加,也將有不少互動體驗活動,如工作坊到虛擬實境探險,感受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與獨特魅力。
大阪世界博覽會
地址: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此花區夢洲
日期:2025 年 4 月 13 日 – 10 月 13 日
(門票:HK$296 起)
Source @expo2025japan、@sou_fujimoto、@apropos.architects、Kengo Kuma & Associates @kkaa_official、@rau.architects、@Cartier 、@mario_cucinella_architects 、 @selgascano 、@frpo.es、@crassociati 、@coldefy.fr、@lvmh、X/@tax_i_ 、manuelherz.com 、@expoaustria 、DOUG AND WOLF @dougandwolfv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