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Netflix《混沌少年時》

震撼人心的社會警鐘!Netflix 神劇《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揭露青少年黑暗面、家庭教育失衡

Netflix 犯罪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自上線以來席捲全球觀眾,被外媒譽為「近十年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這部爛番茄 99%、僅四集的衝擊之作以「一鏡到底」手法拍攝,探討 13 歲少年殺害女同學背後的真相,英國首相甚至公開支持在國會和學校播放。究竟這部現象級影集如何揭露當代青少年面臨的危機與教育失衡?

真實社會事件引發的創作

《混沌少年時》雖非改編自特定真實案件,但創作靈感來自英國近年增加的青少年持刀犯罪事件。導演 Philip Barantini 與編劇 Jack Thorne、Stephen Graham(劇中飾演 Jamie 的爸爸 Eddie)深入研究多起青少年犯罪案例後創作而成。

部分情節參考自 Gitta Sereny 所著的《Why Children Kill: The Story of Mary Bell》一書,探討 1968 年 11 歲女孩犯下謀殺案的背景因素。製作團隊不只展現悲劇過程,更希望探討行為背後被忽視的社會與家庭問題,以及網路文化如何影響年輕一代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Netflix《混沌少年時》
13歲少年刺死女同學的真相

《混沌少年時》故事從某個清晨開始,13 歲少年 Jamie Miller 因涉嫌殺害女同學 Katie Leonard 而被捕。起初,Jamie 否認犯案,全家也堅信他是無辜的,直到警方出示監控錄像顯示他持刀襲擊。隨著警方調查深入,我們得知 Jamie 在學校遭受霸凌,曾被 Katie 在社交媒體上以特定表情符號嘲笑為「非自願單身者」(Incel)。

Netflix《混沌少年時》

劇情圍繞案發後 13 個月間的四個時間點展開,分別是被捕當天、案發後第三天的校園調查、七個月後的心理評估,以及一年多後 Jamie 認罪前的家庭掙扎。每一集都從不同角度揭示這場悲劇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

Netflix《混沌少年時》

一鏡到底 四集四小時零剪輯

全劇四集全採用「一鏡到底」拍攝手法,沒有剪接,每集約 50 分鐘的連續鏡頭,如同紀實般帶領觀眾走進現場。這種高難度拍攝要求演員與工作人員高度配合,一有失誤就必須重來。第一集只拍 2 次就完成;第二集因跨越校園多場景,拍了 13 次;第三集雖主要是心理諮詢對談,但劇情情緒高漲,拍攝了 11 次;最終集包含高強度情感爆發與多場景轉換,拍攝高達 16 次才完成。

Netflix《混沌少年時》
14 歲首次演戲就震撼全球

飾演主角 Jamie Miller 的 Owen Cooper 是劇中最大驚喜。拍攝時年僅 14 歲的他,這是他首次演出戲劇作品!導演表示,一開始看到當時 14 歲的 Owen 就覺得他非常特別,第一次即興演出就令人驚艷。劇中飾演 Jamie 爸爸的 Stephen Graham 指感受到「他不是在演戲,而是用自己方式面對現實世界」,編劇更稱他「天生具備天賦能力」。

特別是第三集與心理醫生的對峙戲碼,Owen 從天真無辜到失控暴走的細膩轉變,將少年的心理歷程演繹得令人毛骨悚然。他必須背誦長達 50 分鐘不間斷的台詞,持續呈現複雜情緒變化,被稱為「怪物新人」絕非浪得虛名。

Netflix《混沌少年時》
解密青少年 Emoji 背後的危險密碼

《混沌少年時》揭露了現代青少年間流行的社群媒體暗語文化。在第二集中,警探透過兒子才了解到這些看似無害的表情符號實際是青少年傳遞特定信息的加密語言。「紅色藥丸」emoji 源自《駭客任務》,原象徵看清真相,但在 Incel 社群中轉化為接受厭女思想的標誌;「爆炸」emoji 表達激進憤怒;「豆子」emoji用來指控他人為 Incel;「咖啡杯」表達對女性的輕蔑。

Netflix《混沌少年時》

這些普通符號背後隱藏著專屬 Z 世代的密碼世界,讓父母師長完全無法理解,形成代溝鴻溝。這部分劇情精準展示了網路如何將原本普通的青少年推向極端,以及成人世界對此的無知與束手無策。

Netflix《混沌少年時》
「非自願單身者」文化扭曲世界觀

劇中探討近年歐美社會備受關注的「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群體。這一概念指各種「非自願原因而無法建立戀愛關係的男性」,他們相信「80/20 法則」— 認為「80% 女性只會被 20 %男性吸引」。在這種思維下,他們將自己的單身歸咎於女性的選擇標準,認為性市場價值取決於外表和財富。

這種思想在男性導向的網路社群「男圈」(Manosphere)中傳播開來,形成男性應成為「Alpha male」才能獲得女性青睞的扭曲觀念,而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男性則應團結起來反抗女性。Jamie 正是在這種文化薰陶下,當同學 Katie 拒絕他並嘲笑他是 Incel 時,積壓的憤怒與羞辱感爆發,最終走上不歸路。

Netflix《混沌少年時》

日常相處如何塑造孩子的價值觀

《混沌少年時》透過對比呈現不同家庭模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Jamie 來自表面正常的家庭,父親艾迪沒有酗酒或家暴,但展現典型父權結構:言辭就是結論,情緒不穩定,掌握家中絕對權威。Jamie 曾說「我爸脾氣很差,但他從沒打過我媽」,這句話顯示了家庭中扭曲的標準。

Netflix《混沌少年時》

相對地,警探路克與兒子亞當的關係則較為平等尊重。亞當雖同樣遭受霸凌,卻沒走上仇女道路。影集細膩呈現這兩種家庭環境如何塑造孩子對權力與性別的認知,暗示厭女情緒往往源自家庭中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而非單純的網絡影響,提醒觀眾從日常小事反思自身的言行對下一代的影響。

Netflix《混沌少年時》
教育系統如何忽視暴力徵兆

校園環境與教育系統的缺失是劇中另一重要議題。第二集的校園調查揭露 Jamie 長期遭受霸凌,學校卻未能提供有效干預。老師們要麼視而不見,要麼無能為力,顯示出當代教育體系在處理學生心理健康與霸凌問題上的嚴重不足。當孩子們沉浸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缺乏足夠的教育系統,他們如何健康成長?

Netflix《混沌少年時》

當性別對立、仇視透過社媒放大,成人世界又有何應對之策?第四集 Jamie 的認罪過程中,學校、家長、社會各方都必須反思自身責任,呈現出沒有任何一方能完全逃避的共同失職現實,警示觀眾需要全社會合作才能預防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Netflix《混沌少年時》
英國首相公開支持國會播放

《混沌少年時》已超越普通戲劇作品,成為社會議題討論的催化劑。據 BBC 報導,英國首相 Sir Keir Starmer 對日益嚴重的網路厭女文化與青少年暴力問題表示憂慮,公開支持在學校和國會播放這部影集。

它引起廣泛討論,正因沒有提供簡單答案,而是通過震撼方式呈現問題,讓觀眾思考:在數位時代,如何保護年輕一代免受極端思想侵害?父母與學校應如何調整教育方式以面對新挑戰?家庭中哪些不健康模式需要審視?《混沌少年時》成為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忽視的危機與轉機,促使各界正視網路時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育問題。

Netflix《混沌少年時》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Be the first to know the latest updates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