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蓬勃,世界貨如輪轉,講到「打包」,一定會聯想到這對「包裹藝術」夫妻 ——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Christo & Jeanne-Claude),每每被他們所「打包」的,都是著名的大型地標和景觀,更把「打包」變成他們的標誌性創作元素。
同出生於 1935 年 6 月 13 日的 Christo & Jeanne-Claude ,二人的藝術生涯均以大膽重塑公共空間的臨時性裝置藝術著稱,並始終堅持以銷售素描、草圖和拼貼作品為大型公共項目,並自籌資金,確保藝術創作的獨立性與公共性。多年來,「打包」的作品也有不少,著名創作如《德國大廈》、加州的《奔跑的籬笆》和紐約市中央公園的《大門》等,都令人一見難忘。
今年 6 月 26 日,富藝斯倫敦(Phillips London)的「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上,將呈現一場難得的藝術盛宴 ——《REVEALED: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重要作品珍藏》,展出逾 30 件來自同一位顯赫日本私人藏家的珍貴作品;而這場拍賣更恰逢是這對「包裹藝術」傳奇伉儷誕辰 90 週年,為全球藝術界紀念活動增添光彩。
多件代表性作品的珍貴草圖
此次拍賣場上,焦點包括多件代表性作品的珍貴草圖,恰好與它們的重要周年紀念相遇,如:紐約中央公園《大閘》問世 20 周年、柏林《包裹國會大廈》30 周年、巴黎《包裹新橋》40 周年,估價 6 萬至 8 萬英鎊的《包裹國會大廈(柏林項目)》(1986 年作)展現了藝術家夫婦精細的預備性拼貼草圖,記錄了這個歷時 24 年才得以實現的宏大計劃。
右:《包裹新橋(巴黎項目)》(1985 年)
《大閘》(2005 年作)以 35,000 至 45,000 英鎊估價亮相,它是克里斯多夫婦在紐約唯一實現的公共項目,曾在 16 天內吸引超過 400 萬遊客,而估價 7 萬至 10 萬英鎊的《包裹新橋(巴黎項目)》(1985年作)則記錄了這對伉儷首次以如此規模改造城市地標的創舉,當年吸引了 300 萬人次觀賞。
右:《雨傘(日本和美國西部項目)》(1987 年)
拍賣還呈現克里斯多早期的「包裹」創作,包括 1963 年的《包裹》(估價 4 萬至 6 萬英鎊)和《包裹電話》(估價 2 萬至 3 萬英鎊)。這些作品奠定了藝術家日後標誌性大型包裹藝術的概念與美學基礎。
右:《包裹芝加哥當代美術館(項目)》(1968 年)
今年全球多地正以不同形式向這對藝術伉儷致敬:巴黎將於 9 月呈現 JR 與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基金會合作的《新橋計畫》;柏林國會大廈已於 6 月 9 日至 20 日,每晚播放《包裹國會大廈》的投影映射;紐約則於今年 2 月推出了《大閘》的擴增實境體驗。
此次拍賣不僅是一次藝術珍品的交流,更是對這對將瞬間轉化為永恆的藝術家伉儷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