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奧斯卡的熱門電影《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下稱:《粗獷》)將於 3 月在香港隆重獻映,但上映前已引發了不少迴響,因為這部作品被全球影評界一致譽為「劃時代偉大鉅作」,已斬獲三項金球獎:最佳影片(劇情類)、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劇情類),更榮膺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大獎,一共累積了超過 300 項國際獎項與提名。
除了演員陣容、獎項提名外,事實上這部電影都面臨各種的挑戰,更是導演 Brady Corbet 耗時七年之作!
導演 Brady Corbet 說:「這是一個默默堅持、追求卓越的故事。即使你腳下的土地已被夷為平地。」
要成為你 2025 必看電影片單,當然不容易。不如一起來仔細感受導演 Brady Corbet 的那些精雕細琢、成功「築」動人心所在吧!
到底甚麼是粗獷派風格(Brutalism)?
粗獷主義(Brutalism)由英國建築師 Alison Smithson 和 Peter Smithson 創立,意指摒棄了過多的裝飾,以鮮明的幾何結構、赤裸地呈現建築材料本質的美學,挑戰着人們對於建築的傳統認知。
這風格起源於 1950 年代英國,建築師們開始反思傳統的建築風格,尋求一種更加實用、經濟且具有表現力的設計方式,也更注重建築的功能性。後來建築史學家 Reyner Banham 把法語的「béton brut」(清水混凝土)和「art brut」(原生藝術)聯繫起來,確立了粗獷主義的理論基礎。
有些人認為其外觀冷酷、缺乏人情味,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但也有人認為其簡潔、直接的設計風格,體現了一種真實、坦誠的美學。 隨著近年人們對現代主義建築的重新審視,粗獷主義也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些建築師甚至呼籲,將其重新定義為「英勇建築」,以擺脫「粗獷」一詞的負面含義。
「SOS Brutalism」
根據「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研究學人 Oliver Elser 刊登在 M+ 的《探尋香港粗野主義建築》一文,當中就提到目前全球有 2,038 座建築物的記載資料,而其中的 209 座被列入「紅色名單」,意思是建築物將臨近被拆卸或改建的危機。
而上圖的英國伯明翰公共圖書館(Birmingham Central Library, 1969–1973),由 John Madin 設計,憑藉其荒涼的混凝土外牆、分明的幾何設計、倒置的寶塔式外形和宏大的規模,曾被視為英國粗野主義建築的代表及建築學界的青睞,更在當時是被視為社會進步主義的象徵,可惜最後也難逃被清拆的命運。
香港都有粗獷派建築?
香港的粗獷主義建築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們在香港的建築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例如:香港中文大學胡忠多媒體圖書館、中大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王澤生先生的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聖士提反書院、荃灣華人永遠墳場、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設計思潮,也體現了建築師們對材料和結構的探索。 雖然粗獷主義建築備受爭議,隨着時間推移,這些建築物也成為了香港的文化地標之一,見證了香港的發展歷程。
2023 年,註冊建築師彭展華花了長達三年的研究,試圖填補歷史的空白,並推出了《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一書,認真記錄香港的粗獷建築,以及重現建築背後的故事;而攝影師 Kevin Mak 更憑《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勝出 Dezeen Awards 2022,獲專業評審團選中為「年度建築照片」的優勝者。《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更是印刷到第三版,收錄更多本地粗獷建築案例,並加以深度剖析。
而去年,香港品牌望月亦與 Brutalism HK 香港粗獷建築合作,把多座屹立於香港都市的粗獷建築物印成主題紙袋。
《粗獷派建築師》電影大綱
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 László Tóth,從大屠殺中倖存後移居美國,期待能在這片自由新天地,以及與受困東歐的妻子團聚。然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他措手不及 —— 這位曾在布達佩斯享譽盛名的設計天才,卻在費城的上流社會中處處碰壁,美國夢瞬間破碎,一切只能從零開始。而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László 不僅要面對文化的隔閡,還要在異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在困境之中,他決心奮力突圍,用時間和才華一點一滴重建那屬於自己的榮譽與尊嚴,書寫一段關於重生與堅韌的動人篇章。
主角 László Tóth 是真有其人?
故事講述了一名匈牙利裔的猶太建築師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 Adrien Brody 亦以巔峰演技,詮釋在異國中身份地位與其過去被迫割裂、昔日成就彷遭全然剝奪的難民角色,更憑《粗獷派建築師》奪得金球影帝。
角色的活靈活現,全因團隊對人物刻畫極為用心、講究。為打造 László Tóth 這位虛構建築師的專業可信度,電影特意借鑒和融入了三位現代建築大師的創作元素和風格:Paul Rudolph、Louis Kahn 和 Marcel Breuer,如電影中的椅子設計尤其明顯。在各種細節的堆疊下,營造出角色的形象和專業性,更能讓觀眾能夠深入理解粗獷主義建築的精髓。
而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在歷史與現實交錯間,也反映了許多 20 世紀戰後歐洲或猶太移民的經歷,不僅要面對動盪不安的時局、家人失散和寄人籬下的生活狀況,飽受各種歧視和敵對,還要面對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求存,別具獨特的時代風情。
雖然電影片中的建築作品也純屬虛構,但透過各種精緻的細節雕琢和處理,務求令觀眾能感受到粗獷建築的獨特魅力。
特別採用 VistaVision 拍攝
聽到 VistaVision,感覺很陌生?
事實上,VistaVision 是在 50 年代已有的攝影格式,是 35 毫米電影膠片格式的更高解析度、寬螢幕變體,由派拉蒙影業的工程師於 1954 年創建。可是,隨著電影業對 Panavision 的青睞日益增加,以及 Eastmancolor 膠片技術的持續改進,在 50 年代末,VistaVision 便開始逐漸走向歷史的邊緣。直到 1961 年,派拉蒙製作了他們的最後一部以 VistaVision 拍攝的電影《獨眼傑克》便隨之告終。
然而,VistaVision 的故事並未真正結束 —— 它更像是一個實驗室、為電影攝影概念鋪路的試驗場。正是這些早期的創新,為後來 70 年代的 70 毫米 IMAX 和 OMNIMAX 電影格式奠定了基礎;而 IMAX 和 OMNIMAX 採用了橫向放置膠片的技術,正是 VistaVision 的核心設計理念之一。所以,VistaVision 的影響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下去。
然而,《粗獷》採用了 VistaVision 的技術進行拍攝,使畫面、篇幅相對更廣闊,亦能保留細節,拍攝出建築物的宏偉,如:觀眾可更仔細地欣賞到混凝土的紋理和質感,也可感受到建築本身的震撼感。
導演 Brady Corbet 更是表示:「 VistaVision 視野非常廣闊,即使您靠近建築物,也能看到從地面到天空的景色。對於一部關於建築的電影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用其他格式拍攝這部電影!」
這是導演 Brady Corbet 花了長達 7 年的小成本、大製作電影,電影長達 215 分鐘(即約 3.5 小時),還有中場休息,只為精益求精。透過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及其設計的粗獷主義風格建築、「前衛思維」的文化中心,從構思到完工,也是把主角的身、心狀態畫上了等號,描繪成為內心創傷的意象之一。
而導演 Corbet 也想探討的,大概是當理想和現實的掙扎,而建築、金錢也成為了權力的象徵,那 László Tóth 的作品還純粹嗎?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又該怎麼衡量呢?或者看過電影之後,你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導演:Brady Corbet
演員:Adrien Brody、Felicity Jones、Guy Pearce
片種:劇情、歷史
語言:英語、意第緒語、匈牙利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
片長:215 分鐘(設有 15 分鐘中場休息)
級別:III
發行:環球影業 (香港) 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2025 年 3 月 6 日)
Source 電影官方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