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當非遺遇上 AI!張藝謀首駐場秀《澳門 2049》,打造一場跨越千年的未來狂想曲

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感覺難以入手,那要是非遺與 AI 的融合呢?美高梅與中國導演張藝謀攜手打造的駐場秀《澳門 2049》,打破劇場界限,呈現一場超越時光的科技藝術舞台劇,使8個中華非遺項目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資產或無形文化財產、簡稱非遺)總感覺難以入手,那要是非遺與 AI 的融合呢?無論是藝術愛好者還是科技迷,美高梅與中國導演張藝謀攜手打造的駐場秀《澳門 2049》,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

這是張藝謀與美高梅的 7 年之約,終於在去年 12 月在美高梅劇院閃耀登場!兩者攜手打破劇場界限,在澳門上新舞台打造一場超越時光的科技藝術舞台劇目 —— 從充滿韻味的苗歌到動感十足的舞獅,以音樂、舞蹈和各科技元素,使 8 個中華非遺項目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這部作品,不僅是為慶祝澳門回歸 25 周年,更是張藝謀首度在大灣區親自執導的巨作和首個駐場秀。當中除了由張藝謀導演執導,還有不少各領域大師和知名團隊共同參與,如:跨界音樂家吳彤、國際級編舞桑吉加、著名音響師金少剛、燈光大師任冬生、舞台視覺影像導演 Dominic Faraway、水下攝影指導 Bernard Prentice 等 20 個世界級團隊、組成 582 位荷里活巨片規模的幕後班底,更歷經 237 天準備、2,838 小時匠心磨練,將會顛覆大家對非遺藝術的固有印象、對舞台藝術的想像。

導演張藝謀表示,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刻,讓我們在古老文明與未來科技之間找到共鳴。到底《澳門 2049》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焦點?一起來看看吧!

1.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神鼓 · 影子》
民歌〈花兒〉 X 遙控編程機械臂
CREDIT:MGM

民歌〈花兒〉(通稱野曲,又稱少年)產生於明代初年,廣泛流傳於中國青海、甘肅、寧夏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 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民族,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還有意蘊豐厚的文學內容,更被稱為「西北之魂」。

演出中使用了大鼓、小鼓、小堂鼓、鐃鈸、小鑔、鑼、梆子等 7 種樂器,並配上由 ABB 公司研發的 IRB 2600 機械臂,能沿 x、y、z 軸 360 度翻轉、 彎曲,靈活高速地完成輾轉騰挪等一系列動作;亦配有智能感測器,可以掃描物體並通過動態調整以毫米級的精度作業,與台上的人互相舞動,畫面十分逗趣。

2.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呼麥 · 飄渺》
蒙古族的歌唱藝術(呼麥) X 空氣動力飛紗
CREDIT:MGM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也是蒙古高原的先民與自然萬物溝通的一種方式。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一種是基礎音(通常是低沉的持續音),另一種是高頻率的諧波或顫音,通常應用在盛大的儀式、或家庭節日慶祝的活動中。

在呼麥的歌聲之下,空氣動力飛紗裝置內的十六個風扇以每分鐘 3200 立方米的風量形成中心聚合向上的推力,類似於龍捲風形成的漏斗狀上升氣流,將紗的飄動範圍固定在圓盤底座上方隱形的中空管狀氣旋內。而漩渦中完全隨機、極度自然的風力場域,則不斷改變著紗的形態,創造出噴泉般的視覺效果,讓雲紗在舞台上翩然起舞。

3.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苗歌 · 空靈》
苗族歌舞 X 動力鏡面燈光編程
CREDIT:MGM

苗族人能歌善舞,由於語言系統中沒有文字,人們常常通過歌聲傳情達意,造就了代代相傳的苗歌。此次演出選取的《稻花魂》、《春之歌》、《情歌》,都是苗歌中的經典傳唱曲目,節奏鮮明、動感十足、穿透力強,極具感染力;在傳統服飾的刺繡、銀飾上,也具豐富內涵、精美繁複,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配上由 108 塊動力鏡面和 72 個激光燈組成的動力鏡面裝置,每塊鏡面都安裝運動傳感器,可以靈敏地捕捉環境變化,實時調控鏡面的旋轉與位置,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光強的鏡面反射,輕鬆呈現色彩鮮豔飽滿、能穿透數公里的光柱。更特別是,WHITEVoid 團隊通過編程將動學與光學系統合二為一,隨著鏡面矩陣的位移與旋轉,72 道不同強度、色彩、質感的光束精准地在鏡面上形成反射,構造出千變萬化、無限延展的幾何結構,將觀眾的視線延展至劇場內的各個角落,完成對傳統舞台空間的解構與再創造。

4.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岔口 · 面具》
京劇 X iPad 表演
CREDIT:MGM

京劇《三岔口》是一出經典的武戲,取材於《楊家將演義》,最早出現在明代的雜劇中。故事講述在宋朝時期的一個夜晚,任堂惠受楊延昭之命暗中保護三關上將焦贊。至三岔口夜宿時,店主劉利華為救焦贊而與任堂惠互相誤以為對方是敵人,在深夜中搏鬥起來,最終解除誤會,握手言和。演員需要在黑暗中默契配合,展示高超的武術技巧和身體協調能力;為了表現黑暗的環境,舞台採用極簡設計,嚴格控制光線,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畫風一轉,來到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普及,社交軟件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僅可即時通訊、語音和視像通話等功能,而 AI 的技術應用也更為成熟和方便,如智能推薦、自動回復、語音識別等。在電子設備的「面具」之下,人們的來往彷彿又回到了那個互不相見的黑夜。

5.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秧歌 · 數控》
秧歌 X 機械人表演
CREDIT:MGM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的民間舞蹈,分為踩蹺表演的 「高蹺秧歌」,和不踩蹺表演的「地秧歌」。河北昌黎地秧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最早產生於元代,人們借助無拘無束的手舞足蹈,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從土地中、從農忙中撿拾起對生活的熱愛和最純粹的快樂,紅火奔放、樂觀詼諧。更值得一提的是「媒婆」這角色,在秧歌表演中媒婆既是婚姻的促成者,也是家庭糾紛的調解者,形象深刻地體現了當地社會生活和傳統文化中對 婚姻與家庭關係的重視。

而配上宇樹科技生產的人形機械人 H1 —— 作為全尺寸電驅人形機械人,刷新了人形機械人運動速度的世界紀錄,擁有 3.3 m/s 的移動速度,360 牛米的最大關節扭距,可以快速穩定地完成行走、奔跑、跳躍等各種動作;還集成了全球最強勁的動力系統以及 AI 系統,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能實現自主導航,還能進一步學習並優化其行為模式與決策邏輯,成為當前全球近似規格中最強的機械人。

6.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彝聲 · 海洋》
彝聲 X 仿生飛行器表演
CREDIT:MGM

「彝聲」,是指流行於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種歌曲統稱,是石屏彝族尼蘇人青年男女聚會時所唱的情歌。歌聲結構複雜、篇幅宏大,演唱形式更是獨具一格,被譽為民族中的「美聲」唱法,音域寬廣、激越悠揚,猶如清澈明亮的異龍湖激起層層波濤。表演時,歌手通常身著彝族傳統服飾,並以四弦、口弦、樹葉等傳統樂器作為伴奏。是次演出了四首曲目:《楚雄祝酒歌》、《山悠腔》、《哭嫁》和《花腰彝思念調》,都分別表達了相逢的喜悅、相聚的歡樂、離別的愁緒等等真摯熱烈的情感。

伴隨着仿生飛行器的模型在空間內飄動,如海龜、魚等,讓人們宛如置身在海洋世界中,並講述關於美麗自然到污染性災害的故事,沉浸式感受大自然的重要性。而當中的仿生飛行器是由 Airstage 研發,旨在通過仿生學來開發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例如模仿鳥類、昆蟲的飛行,開發輕量化結構和能效飛行技術、自主飛行和群體協調技術。仿生科技項目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前沿探索,還展示了人類如何從自然界汲取靈感和智慧,推動工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

7.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美獅 · 光芒》
舞獅 X 數控獅子雕塑
CREDIT:MGM

舞獅結合了武術、舞蹈、表演、音樂,是一項集體表演藝術,惟妙惟肖地模仿獅子的動作和表情,既需要良好的體力、耐力、平衡感,又考驗著獅頭和獅尾之間配合的默契;而樂手們也是舞獅的指揮也是靈魂。在中國,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災、招財進寶的吉祥象徵。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

大屏上的舞獅表演為動態捕捉影像,由高速捕捉系統、設備同步系統、虛擬拍攝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四個模組構成。而獅子數控雕塑,則是由 2118 塊金磚組成的數控矩陣裝置,其原理基於線性代數和數值計算理論基礎,涉及矩陣的乘法、逆運算、特徵值分解等數學概念,通過控制系統應用、數據編程實現旋轉移動。複雜的運動路徑加上絢麗的光影效果帶來了千變萬化的趣味,金色加反射的質感也提升了感官體驗。其身後的大屏同樣通過編程,使 49404 塊大小相同的金磚像素在 4 K 畫質的大屏上依次翻轉, 形成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

8. 中華非遺 X 科技焦點:《唱書 · 源起》
陝北說書 X 激光表演
CREDIT:MGM

陝北說書源起於明清時期,是中國陝西北部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說書藝人懷抱三弦,腿綁甩板,手綁四葉瓦, 表演惟妙惟肖、繪聲繪色。從民間的傳奇、歷史的煙雲到俗世的風情,三根琴弦、一張繡口,說盡千古往事;而唱腔優美動聽、富於變化,既可低吟淺唱,又可高亢激越,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陝北說書中沒有悲劇,這是陝北農民的達觀、豪邁、大無畏精神所釀造的英雄氣概和理想主義。

演出使用七台 34 瓦全彩激光燈,每台發射 10 道光束,可以同時在舞台上形成 70 組光束。激光燈由激光器,掃描儀,控制器,霧化機組成。激光的精准離不開光學技術與編程控制系統的高效配合。通過編程,控制器同步音樂節奏發出指令,調整激光的顏色、亮度、方向和運動軌跡,在每秒 50 幀的畫面上勾畫出精准的點、線、面,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

同場加映 1:
機械矩陣動態藝術裝置《獅來運轉》
藝術設計:潘凱、劉盛龍
製作團隊:博能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裝置尺寸:H3500 x W2535 x D2958mm

CREDIT:MGM

裝置的原型,是出自張藝謀導演在澳門的首次駐場演出《澳門 2049》的其中一幕,並歷經一年時間設計、打磨而成。在美獅的造型上,吸收了中國高古玉、古埃及雕刻、像素美學等古今中外的文化養分,再用上了 3,988 塊金磚而組成,隨着控制系統應用、數據編程實現序列矩陣式物理翻轉,製作出美獅的動態變化。

限時番外篇:
「張藝謀導演工作室──揭秘《澳門 2049》」特展
CREDIT:MGM

特展作為 《澳門 2049》的「番外篇」,以「合」為策展立意,沉浸展示演出的精彩片段,還特意把其中一幕化成互動裝置,以及重現張藝謀導演工作室場景,讓大眾透過一覽《澳門 2049》的設計草圖和創作花絮,能更深入了解導演如何聯合全球創意人才、融合多維藝術視角的故事魅力。

《澳門 2049》
日期:2024 年 12 月 15 日起(逢星期一、二休息)
時間:19:00 – 20:20
地點:澳門|美獅美高梅劇院
票價:澳門幣 288 | 488 | 688 | 888 元(3 歲以下小童免費、未滿 13 歲不宜觀看)
官網:https://macau2049.mgm.mo/tc/

機械矩陣動態藝術裝置《獅來運轉》
地點:美獅美高梅金獅大堂

「張藝謀導演工作室 ── 揭秘《澳門 2049》」特展
日期:即日至 2025 年 2 月 16 日
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12:00 – 19: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2:00 – 21:00)
地點:澳門|媽閣 海事工房 2 號
(免費入場)


Categories: Art News
Louyi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