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喜歡以邊爐會友,壓力越大,吃得越辣。很多人覺得吃完之後大汗淋漓很暢快,但美食的背後卻要要付沉重的代價 – 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甚至失眠!人人都想吃麻辣火鍋,並非人人都適合吃,今次請來註冊中醫鍾衛燕醫師為大家解析麻辣火鍋對身體的影響,以及正確適量進食麻辣火鍋的方法!
「辛」有何作用?
麻辣火鍋的靈魂是花椒,而花椒性味辛溫,辛味入肺。所謂「辛主發散、活血、行氣」,辛味對肺氣具有宣發作用,適量食用可助發散風寒、宣發肺氣、發汗和促進血液循環,可幫助體質純屬寒濕的人士散寒祛濕;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過量食辛味的食物,辛散太過,容易耗氣傷津,導致氣弱乏力。而且,辛辣亦會助長身體的燥熱,刺激免疫系統讓身體的發炎情況持續。

香港人吃麻辣火鍋如火上加油
鍾醫師在臨床行醫當中觀察到,由於香港人壓力大, 長年的思慮容易傷害脾臟,本就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而且多數人休息不足,容易心血損耗;又或是工作需要常常說話,肺和心的陰液虧損,身體容易長「虛火」,常見症狀包括口乾、易長口瘡或粉刺、煩躁易怒,即使服用清熱藥症狀也會反覆。
加上香港天氣大部份時間較為炎熱潮濕,容易孕育出濕熱的體質,身體代謝變慢,痰、濕積聚、導致氣血津液都不暢通;如果突然進食大量油炸、麻辣食物、飲水不足、運動不足,便容易引發「實火」,出現胸口悶熱、咽喉乾痛、流鼻血、皮膚瘡癤、大便乾結、尿黃等表現。

掌握六大要訣 既要麻辣火鍋也要吃得健康
話雖如此,美食當前,人容易不理智。鍾醫師表示,如果仍然對麻辣火鍋念念不忘,不妨嘗試以下 6 個原則:
- 少吃多滋味:每次食用麻辣火鍋時控制攝取量,避免點選最辣的辣度,一個月不應多於一次進食麻辣火鍋。
- 正確選用湯底:湯底方面選擇低油湯底或是鴛鴦鍋,將辛辣的食物和相對清淡溫和的湯底如椰子雞湯底、豆漿湯底結合起來,中和辣味對腸胃的刺激,降低麻辣的影響。
- 建議增加蔬菜比例:如白菜、菠菜、豆芽、菇類等,增加食物多樣性,促進消化且減少油脂。
- 避免冰火二重奏:吃麻辣火鍋時減少喝冰飲「解辣」,因其對胃腸造成更大的負擔,建議選擇常溫水、檸檬水或溫茶,如菊花蜜糖茶、薄荷茶,同樣可以解辣。
- 餐後動一動:在吃完麻辣火鍋後,建議進行輕度的運動如散步,以促進食物的消化。
- 及時降火:若如果吃了麻辣火鍋後感覺上火但未能及時求醫的人士,可以先嘗試飲用例如甘蔗汁、椰青水、銀耳湯、蓮藕、腐竹白果糖水、酸梅湯等等清潤的食物,或是按摩魚際穴(位於手掌大拇指下方隆起的肌肉)、少商穴(在手掌大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1分處。),廉泉穴(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可暫時緩解因上火而出現的咽喉不適。
什麼人不宜吃麻辣鍋?
另外,如果女士事必要吃麻辣火鍋,應該避免月經前後的一兩天吃麻辣火鍋;月經前,氣血容易鬱滯,月經後,陰血流失後至陰液不足,身體容易燥上加燥。濕熱型胃腸疾病的人士,應該緩解腹瀉和大便不淨的問題才進食麻辣火鍋,否則吃多少,瀉多少。 對於孕婦,麻辣火鍋更是可避則避。
中藥、拔罐、針灸均可解除熱氣 助身體回復穩態平衡
如果身體儲蓄大量的火氣, 便要做好長期調理的準備。中醫會根據體質、上火的虛實情況,來建議個人化的中藥或施行針灸調整。如果患者屬於「虛火」,藥方以「補虛」為主,而「實火」之人,則需以「清熱」為主。上火較重者,可考慮拔罐配刮痧或是點刺放血,以疏通經脈,調氣理血,促邪外出。如有疑問,請向您的中醫師尋求專業意見。
了解更多:鍾衛燕中醫師(註冊編號:007335)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內科研究生,曾就讀北京中醫藥大學;主要提供針對新舊症咳嗽、婦科疾病和針灸全科的治療;持有美國懷聃天應穴平衡針法證書、香港大學臨床皮膚醫學課程證書、香港理工大學綜合康復治療課程證書、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疼痛管理課程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