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揭示和感受上班族的無力感! 看日本天才藝術家石田徹也在《運輸帶上的男人》施展的黑色幽默

總感覺時間被填滿、自由受限、思想被剝奪⋯⋯作為上班族的你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在日本天才藝術家石田徹也(日語:いしだてつや / Ishida Tetsuya)的作品中,就常常把穿戴整齊的上班族描繪和比喻成為機械、零件或消費品等,揭示了人們為生存所做的無奈 —— 彷彿被困於社會這台大機器中的齒輪。

石田徹也的作品視點獨特地反映世態,不僅在日本備受讚譽,更成功踏上國際舞台,曾獲選至威尼斯雙年展主場館展出及於 2019 年在西班牙馬德裡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館舉行回顧展,都引起了極大的迴響。然而,因意外去世的他,留下僅存 200 多幅畫作,更顯珍稀。

流水式生產線

從電梯兩旁的人、躺在電梯上的人,都令人彷如看着一家大型工廠的生產線運作,又巧妙地感受到兩者的單調、不斷重複的無力感。

事實上,創作於 1996 年的《運輸帶上的男人》,準確地詮釋了日本在「失落的十年」經濟睏頓的狀態下對「人」的影響 —— 那「及時化生產」(just-in-time)的流水線和工業文化,確是使日本征服了全球製造業,如三菱工業、松下電機、豐田汽車等,都撐起國家經濟的工業世界和繁榮盛況;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卻成為一把雙面刃,反過來吞噬掉人的精神性。

在日益機械化的社會,人們像大型經濟機器中的齒輪,困在單調、毫無意義的例行工作中。這種文化讓勞工感到疏離、被低估且易於被替換;而西裝革履的男人們被重複排列着,更加強了單調、不斷重複的無力感;而他們相同的表情和姿勢:蒼白沒有血色的臉,閉著的雙眼與雙唇、與無力下放的手臂,讓人感受不出來他們到底是人類或是機器。

而手扶電梯兩旁的人如工廠生產線的作業員,在為躺在電梯上那些工業產品的人體進行加工與修整。電梯上的構圖,具有自遠而近的空間感,令觀者彷彿置身其中,親身目睹這機械化的循環。

他們共同演繹出一種集體的疲憊和身份迷失感,呈現人們被困在這名為「現代」的巨大生產線中,既沒有出口,也不斷循環,無處可逃。

多種視角運用

石田透過多種視角的運用,令觀眾置身其中,又同時感覺是旁觀的局外人,在從上而下觀看作業員工作,打破了固定的單點透視,擴展了視線範圍。這也令觀者不得不開始思考和質疑:我們究竟是同情被困在運輸帶上的無靈魂機器,還是冷漠旁觀默許這一切的加害者?

在這些社會制度中的個體命運,或許你與我都無法逃離、感同身受。

欲想親身感受一下這畫作,那就絕對不能錯過 Bonhams 邦瀚斯的秋季拍賣「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一同去尋找出口吧!

Bonhams 邦瀚斯的秋季拍賣「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預覽
日期:2024 年 11 月 29 日 – 12 月 3 日
拍賣日期:2024 年 12 月 3 日
地點:香港邦瀚斯拍賣中心|香港皇后大道東 50 號太古廣場六座 11 樓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