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 2025 日前重磅回歸!香港展會中,雲集了全球超過 250 間頂尖畫廊,帶來破紀錄的藝術盛宴。從沉浸式數位藝術體驗到傳統媒材的創新演繹、從新銳藝術家的顛覆之作到藝壇大師的經典力作,今年展會精彩紛呈,展現出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
編輯為大家精選八大必看焦點,帶你洞悉全球藝術脈動,掌握藝術先機!
1. Philippe Parreno《Silver Clouds》
位置:Pilar Corrias(1B03)

法國當代藝術家 Philippe Parreno,以跨媒體創作聞名,作品橫跨雕塑、繪畫、影像和表演藝術等多元領域,持續探索現實與虛構之間模糊的界限。這半空中游動的小魚懸浮裝置,是受到 Andy Warhol 的《Silver Clouds》所啟發而創作。過去,他的作品《Voices》(2024)曾於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展出,展現了藝術家對人類、科技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
作品不僅展現了 Philippe Parreno 對前衛科技的運用,更體現其對人類、科技與自然間建立同理橋樑的嘗試,為當代藝術開創了新的可能性。
2. 黃進曦
位置:Gallery EXIT(1D22)、mother’s tankstation(1B31)、日月星吧
香港風景畫家黃進曦(Stephen Wong Chun Hei)近年專注於寫生,並融入想像,從而探索人與自然的距離與關係。這次他在 Art Basel 就分別帶來了《倒數日常:彗星與赤柱的黃昏》(2025)、《大潭篤水塘:明月排洪夜 Tai Tam Duk Reservoir under a Full Moon》(2025)和《灣仔的動與靜》(2025)三個作品,遍佈在 Art Basel Hong Kong 展場內。
其中,他為「日月星」酒吧創作了一組名為《灣仔的動與靜》的巨型電繪作品,約 4 米闊、3 米高的外牆畫作,巧妙地呈現了灣仔區的雙重面貌。可見畫作將灣仔的地標建築融入金馬倫山,透過山路引領觀眾從現代化的會展中心,漸次走入藍屋、和昌大押、舊灣仔郵政局等歷史建築群;另一幅則描繪了一艘天星小輪在星空下航行的寧謐景象,象徵著維港日與夜的流轉。
這組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對社區歷史的深刻理解,更體現了香港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城市特色,而他也邀請觀眾從這些視角重新發現和感受香港的獨特魅力。
3. Mak2 麥影彤二《Home Sweet Home Backyard: Golden House》2025
位置:DE SARTHE Gallery(3C08)
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Mak2),以曾於 2024 年巴塞爾藝術展「藝聚空間」展出的 7.5 米高 裝置作品 ——《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而為人熟悉,對藝術世界、創作過程以及自身作為藝術家的身份進行了創造性的審視。今年,她展出一系列全新布面三聯畫 ——《美好家園後花園》,演變自其經典作品《美好家園》系列,聯同一款關於價值、大眾驗證和市場階級的電子遊戲,並自居為其繪畫作品之幕後。
而這次在遊戲中,她再次探討了關於藝術價值的話題:當大家在遊戲中掘到的金,就會幫這幅畫增加了價值,藉此反映藝術世界與社交媒體的關係。
4. 周俊輝《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位置:SC Gallery(3C45)
香港藝術家周俊輝展出的《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系列作品引起關注。這系列作品以新聞圖像為基礎進行二次創作,將媒體影像轉化為繪畫作品,體現藝術家對新聞事件的獨特詮釋。
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描繪了一個歷史性時刻:已故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對香港記者說出「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想法太簡單,有時幼稚)的場景。透過將這個廣為人知的新聞畫面轉化為藝術創作,周俊輝不僅記錄了這個特殊的歷史瞬間,更探討了媒體、歷史與藝術之間的複雜關係。
這系列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新聞媒體、歷史記憶與社會現象的關注,通過藝術創作重新審視這些重要時刻,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媒體影像與歷史敘事的機會。
5. Paul Chan《Tokener Choros 1》2024
位置:Greene Naftali(1B23)

生於香港、現居紐約的藝術家 Paul Chan,以多元媒材實踐其藝術、哲學與政治理念。他深諳古典文學、批判理論與 90 年代嘻哈文化,自 21 世紀初便在作品中注入荷馬式的「機智」特質,透過視覺與文本的交織對話,推進美學與論述的相互發展。
從早期網路計畫、錄像裝置《My birds… trash… the future》(2004)到《The 7 Lights》(2005)的光影動畫,Paul Chan 展現出獨特的創作語言。2009 至 2014 年,他曾暫別藝術創作,專注於經營 Badlands Unlimited 出版社,出版超過 50 本藝術家與哲學家著作。直至 2014 年重返藝術界後,他以「呼吸者」系列聞名,這些由電扇驅動的尼龍物件,展現他所謂的「機遇性藝術」概念。
2022 年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的 Paul Chan,作品已為全球重要美術館收藏,其創作持續探索形式與內容的多重可能。
6. Shin Min《Usual Suspects》2025
位置:P21(1C38)

韓國新銳藝術家申旻(Shin Min,1985 年生)在 Art Basel 的「Discoveries」單元展出全新裝置作品,並入圍首屆 MGM Discoveries 藝術獎三強。
申旻的創作根植於她在跨國連鎖餐飲業的親身經歷,以廢棄薯條包裝為媒材,創作出一系列戴著黑色髮網、身著制服的女性勞動者雕塑。《Usual Suspects》系列從「為何我們覺得頭髮令人厭惡?」這個問題出發,探討韓國服務業的女性在「衛生」之名下被嚴格規範的身體控制,如一定要束起頭髮;而《Semi(世美)》系列則取自她在星巴克當店員時的暱稱,「Semi」在英文中意指「一半」,在漢字中則為「美麗的世間存在」,藉此反思韓國女性勞動者既不被尊重為女性,也不被尊重為勞動者的處境。
申旻說,每個角色都有其名字,而其掙擰、不滿的表情亦暗示了韓國女性的掙扎和壓抑,而這些無從表達、改變的社會狀態,透過層層疊加的紙張創作和富有張力的注視,一一揭示了性別、階級與勞動之間的複雜關係。

7. Hajime Sorayama《Sexy Robot type II floating_gold》2024
位置:Nanzuka(3C23)

來自日本的插畫家、藝術大師 Hajime Sorayama(中:空山基|日:そらやま はじめ),自 1971 年起便作為獨立插畫家開始創作,而他所描繪具情色性和金屬質感的「性感機器人」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他還設計了由 SONY 開發的娛樂機器人「AIBO」。
Hajime Sorayama 一直致力突破傳統繪畫的表現界限,並以「光」、「反射」和「透明」為核心創作理念。正如他所言:「要描繪光,必須描繪空氣;要描繪空氣,必須描繪透明;而掌握反射的表現則是關鍵。」這種對視覺表現的不懈追求,使他的作品如同達文西的暈塗法或印象派的點彩法般,開創了嶄新的藝術語言。去年,他還舉辦了大型回顧展「光、反射、透明」,展出橫跨 1970 年代末至今的代表作品,包括 1978年威士忌廣告的首幅機器人畫作、Aerosmith 專輯封面的標誌性女性機器人,以及最新的機械恐龍與獨角獸系列。另外,為 Dior 2018 年時裝秀打造的 12 米高鋁製機器人雕塑也同場展出。
Hajime Sorayama 筆下的機械生命體,不僅展現出有機生命與機械文明的融合願景,更引發我們對人類智慧、身體與時間本質的深度思考。
8. Mental Klinik, styled :mentalKLINIK
《VALENTINE》2024
位置:Sabrina Amrani(1D44)

作品《Valentine》呈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空洞人像:一位身著時尚服飾的年輕人,蜷縮著身體,面容隱藏在垂落的髮絲後,與周遭世界完全脫節。這個形象象徵著在科技洪流下失落的一代,他們逃離現實,潛入虛擬烏托邦。
在這個以「讚」和「能見度」量化一切的時代,螢幕幾乎取代了實體經驗:社群媒體上的快樂、一鍵分享的憤怒、線上行動主義、虛擬購物與數位社交,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藝術家透過這件作品,直指科技發展下人類主體性的衰退,並揭示被演算法和變異慾望驅動的社會圖景。
作品挑戰科技進步的樂觀論述,促使觀眾思考:在人工智能和數位操控的時代,我們是否正逐漸失去真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