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藝術三月】Art Central 2025 大盤點!編輯私心精選,十大亮點全公開

第十屆 Art Central 日前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掀開序幕,雲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畫廊與新銳藝術家,為期五天的展覽,再次成為城中熱門活動之一。

或許日前的搶先預覽 ,看得不夠盡興,現在便為你帶來觀展攻略!

今年,Art Central 不僅延續其發掘新興藝術力量的使命,更大膽探討當代社會議題。從委內瑞拉藝術家Eduardo Enrique 挑戰品牌權力的大型裝置、藝術家 Roxane Revon 融合童年記憶的創新作品,再到 Reen Barrera 對生存本質的哲學思考,皆呈現出多元而深刻的藝術對話。在 108 間畫廊中,編輯私心挑選出十個必看亮點,推薦大家在云云作品中,仔細感受各藝術家的獨特詮釋!

1. 唐納天《A Brazen Rift (After Branzi)》, 2025
位置:P1|Nadim Abbas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受委約的大型裝置作品《A Brazen Rift (After Branzi)》,作品靈感源自 1960 年代義大利建築大師 Andrea Branzi 對現代主義建築的革新思維,重新詮釋其去中心化的城市願景,亦巧妙地向其致敬。唐納天透過對建築圖紙的解構與重組,將 Andrea Branzi 的二維視角轉化為立體裝置,探討建築藍圖作為空間想像媒介的可能性;而這件場域特定作品巧妙呼應展會人群流動,同時反映城市生命力,展現藝術家二十年來對視覺圖像的持續探索。

2. Roxane Revon《Symbiosis》, 2025
位置:P2|The Locker Room

這件大型混合媒介裝置以藝術家 Roxane Revon 童年的私密照片為起點,展現出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共生關係的視覺敘事。作品將活體菌絲、根系等自然元素與攝影藝術巧妙融合,創造出一系列漸進式的視覺變化。

從最初清晰可見的人像,到被自然物質逐步侵蝕與包裹,最終轉化為抽象形態,整個過程完美詮釋了生命循環的奧妙。在策展人 Aurore Vullierme 的策劃下,作品深刻展現了人類與地球之間那份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以及萬物與土地的永恆連結。

3. Eduardo Enrique《Untitled》, 2024|
《All-American Performance (3:51)》, 2025
位置:C21|SHANKAY

委內瑞拉藝術家 Eduardo Enrique 展出大型裝置作品「All-American Performance」,透過 351 根球棒和未經授權使用的「Swoosh」標誌,深入探討意識形態、競爭與當代逆境的交匯點。

作品更巧妙地引用了《詩篇》第 35 篇開篇,藉此批判信仰武器化的現象,並揭示西方品牌如何超越商業層面,深植於權力和文化主導結構中。展場內,兩幅由馬來西亞藝術家Teebai執筆的大型壁畫,以「GOD」和「EVIL」的重塑標誌,進一步質疑競技運動中的二元對立。

這件作品挑戰品牌中立的假象,揭露了經濟體系中文化工具化與系統性不平等的矛盾。

香港藝術家 Kazy Chan 透過重塑兒時的床頭板,創造出一件融合過去與現在的獨特裝置藝術 —— 作品正面佈滿歲月痕跡的舊貼紙,那是 Kazy 用天拿水、花了很長時間,把貼紙上的顏色逐一仔細抹掉的成品,見證著他的童年時光;背面則由回收的櫃門重組而成,再配以貼紙痕跡營造出白雲,如同「TOY STORY」裏主角的房間,也充滿歲月的感覺。

而櫃門上大膽鮮明的創作與褪色貼紙形成強烈對比,象徵現在與過去的對話。這件作品不僅展現了Kazy 的個人回憶,更邀請觀眾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經歷,思考創意在生命中留下的永恆印記。

5. 鍾孟宏
位置:A2|Avocado Art Lab

鍾孟宏是著名的導演、編劇暨攝影師,擔任攝影工作時化名為「中島長雄」,曾憑《大佛普拉斯》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而他的作品更是涵蓋廣告、MV、紀錄片和劇情片,亦曾二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這是他在香港 Art Central 首次展出其攝影作品,而鍾孟宏的攝影之路可追溯至大學時期。2008 年起,他開始以「中島長雄」擔任電影攝影師,近作《瀑布》、《餘燼》更以本名掌鏡;2021年,他出版攝影文字集《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展現其獨特的影像美學。

此次展出的作品,延續其細膩的影像風格,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詩意瞬間 —— 從家鄉景致到土耳其街景,每幅作品都呈現出鍾導獨特的視角,將平凡景象轉化為充滿張力的視覺敘事。

細江英公(1933-2024),是二戰後日本攝影界最具影響力的創作者之一。他突破傳統紀實攝影的框架,以獨特的黑白影像語言,探索死亡、情色與人類心理深處的幽微。其作品不僅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更蘊含深刻的哲學思考。

作為一位跨界藝術家與文化推手,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土方巽等文化界重要人物的合作,開創了攝影與文學、表演藝術及電影之間的創新對話。1968 年,他策劃展覽引介西方攝影大師作品,為日本攝影界注入新的視野,同時培育了森山大道等新生代攝影家。

細江英公的創作融合了日本傳統與現代元素,以獨特的構圖手法和充滿張力的視覺語言,不僅重新定義了戰後日本攝影的美學風格,更深刻影響了整個日本當代文化景觀的形塑。

英國藝術家 Phil Shaw 以其超寫實的書架影像作品聞名於世。這些作品不僅視覺震撼,更蘊含深刻的概念內涵。每幅作品都巧妙運用真實書名,透過特定排列組合講述童話故事、重現倫敦地鐵站名,或隱藏莎士比亞獨白,展現出數位時代中印刷文化的轉變與可能。仔細看,會發現每一本的書名都是在回應前一本(從左至右看)。

Phil Shaw 的創作技法獨樹一幟,融合繪畫與攝影的特質,以數位建構手工繪製的影像,再以高密度水墨印製於精緻的 Hahnemühle 紙上,呈現出驚人的色彩層次。2020 年疫情期間,其作品《Shelf Isolation》更引發全球關注,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其作品常見於皇家藝術院展出,並為英國政府藝術收藏等重要機構收藏;2013年,他更受時任首相卡梅倫委託,為 G8 峰會創作紀念作品,展現其藝術影響力。

藝術家 Eisa Jocson 的裝置作品《Becoming White》(2018-2020)透過白雪公主的形象,探討移工情感勞動的複雜面向。這件曾在 2018 年曼谷雙年展及菲律賓文化中心展出的作品,結合表演、檔案材料、影像與聲音裝置,深入探討全球化下的種族與勞動議題。

作品以香港迪士尼樂園的菲律賓籍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揭示他們在日常工作中被要求展現的「快樂」表演。這些移工往往被排除在主要角色之外,只能扮演獅子王中的斑馬、小美人魚中的珊瑚、泰山中的猴子等配角,展現出職場中隱含的種族歧視,希望能讓人們反思當代社會中勞動與身分認同的複雜關係。

9. Reen Barrera
位置:A11|Vinyl on Vinyl

藝術家 Reen Barrera 透過其標誌性角色 Ohlala,以及象徵生命掙扎的 Duge 和 Tori,深入探討人類面對未知的恐懼。在 Reen Barrera 眼中,這份對未知的恐懼並非單純的障礙,而是經驗淬煉而成的一種生存技能。

作品探索命運與自由意志之間的張力,將恐懼詮釋為求生本能與成長動力。Reen Barrera 藉由這些角色的旅程,展現人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生命意義的永恆課題,讓觀眾重新思考生死之間的種種可能。

藝術家戴瑩的大型裝置作品《神廟 2》,是由 Yiwei Gallery 於「異體」專題中呈獻的作品。整體以紅色宣紙構築出一個象徵女性子宮的神聖空間,透過動態的圓形與圈狀圖案,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視覺語言。

作品不僅探討子宮作為孕育生命器官的基本功能,更將其提升至萬物之源的哲學高度。觀眾被邀請走入這個極具意涵的空間場域,透過親密的空間體驗,重新連結出生經驗中的身體記憶,反思生命存在的本質。《神廟 2》是一場視覺與空間的詩意對話,頌揚女性特質與生命循環,展現了藝術家對生命本源的深刻思考。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Be the first to know the latest updates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