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專訪 香港插畫師 Lokz Phoenix】別成為枯燥乏味的大人!從時裝毅然轉投藝術、移法朝花夕拾,一步一瞥她的創作之路

當大家都熱切沉迷在巴黎奧運的體壇盛事之中,其實作為藝術之都的法國,仍是處處生輝、百花齊放,而藝術家 Lokz Phoenix 就是其中之一。

生於香港、現常駐法國巴黎的 Lokz,是一名畫家和陶藝家。她雖身在異地,但她的作品卻在香港引來一番注目 —— 在「法國五月」(French May)活動期間,她正是參與 JPS Gallery 聯展「橋上一瞥(Un regard depuis le pont)」的其中一位。甫踏進藝廊大門,便被她的作品吸引目光 —— 爬滿畫廊牆壁的陶瓷蝸牛(又稱蛞蝓、水蜒蚰,或俗稱鼻涕蟲、無殼蝸牛),讓人彷如置身於叢林之中,為展覽增添了一絲大自然的魅力。

Lokz 的作品,呈現了她在法國和亞洲的旅途中所見的茂盛植被,在她嫻熟的筆觸,賦予了這些常被忽視的綠色植物一種詭異而魔幻的魅力,引領觀眾沉浸在她的奇幻森林世界中。

這匆匆一瞥,委實難忘,於是便請來了這位居法港人,與大家輕輕訴說她與法國的不解之緣,以及她的創作故事。

【魔幻森林之始】
L: Lokz Phoenix
Z:ZTYLEZ

Z:能否先用三個詞語來形容你是次的創作?
L: 一瞥,朝花夕拾,親情。

Z:感覺充滿詩情畫意呢~ 見你製作了許多陶瓷鼻涕蟲(或無殼蝸牛),為何會有這樣的構思?
L:因為在法國發現了橙色鼻涕蟲!那是一種很奪目的橙色,太神奇了。在香港從沒看過這樣的顏色,雖然漂亮,大家卻很討厭牠,因為是害蟲喔。所以萌生了要做出可愛鼻涕蟲的概念,最後惹來大家都說重新喜歡牠們了(笑)。
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愛把平面(畫作)及立體(陶瓷)一起展示。我並不希望觀眾在展覽館看到的只是在長方形畫框內的畫作,好像被囚禁了?陶瓷的出現,把概念伸延出畫布,令主題更鮮活,把觀眾與畫內的風景拉近。

Z:那製作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L:困難嗎?製作鼻涕蟲方面沒遇到特別太多的困難,倒是很從容,還能與世隔絕。

延伸閱讀:

【一切始於藝術】

Z:回想過去,你是從何時起對藝術創作產生了興趣?或有哪些令你受啟發的人或作品?  
L:一定是媽媽吧。她曾經是幼稚園老師,常帶年幼的我及哥哥回校佈置壁佈,從設計主題到挑選及裁剪色紙等等⋯⋯ 久而久之,我們練了一門手藝,更精確的說,我們對創作產生了興趣;因工作緣故,她特意挑選能訓練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玩具給我們,所以小時候的我沒有 Babie,反倒是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積木或畫冊;印象中,家裡在我身高以內的牆壁都被畫得花斑斑的,我問:「妳為何不阻止小孩塗鴉?」她說不希望阻礙我們的發展空間(笑)。

Z:得悉你成為插畫師前曾在時裝公司工作,那使你決定投身的契機?
L:轉行的契機是很隨意的,當時在時裝公司工作到第六年,突然想起一位鄰座的小學同學跟我說過的話:「你畫畫這麼好,將來一定會成為畫家吧。」然後我便毅然辭職不幹,去當畫家了。 

Z:那投身藝術之時,為何會選擇法國(巴黎)作為發展之地?
L:我一直在香港成長,壓根兒沒有在外地定居的概念。因緣際會,在港結交到不少法國朋友,慢慢對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習慣產生興趣,也為了理解他們的對話,開始學習法文,「好奇」是慢慢鋪展到巴黎生活的第一步。
第一年,為了更快速融入當地生活,臨行前聯絡了一些香港報章,為在巴黎的訪問鋪路。當年採訪了形形式式的法國人,寫/畫出了他們在此地生活的點滴,每星期也刊登在明報,因此結交了不少有趣的人,亦意外地進修了點法文,繼而令我希望在此地發展的想法萌生。
老實說,到埗前還預訂了六個月後的回程機票。現在第八年了,媽媽很無奈呢(笑)。

【感受法國魅力】

Z:在你眼中,法國(巴黎)是個怎樣的城市?
L:年輕時對巴黎的認識是很片面的,在腦海中大概就只有浪漫的新浪潮電影、華麗的建築及盛名的美食。及後為了學習多點法語詞彙,開始接觸到法國文學作家及詩人如 Charles Baudelaire、Jacques Prevert、Gustave Flaubert 等,真是大開眼界。那時候像著了魔一樣,書訂完一本又一本。臨行前,閱讀了中國作家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作者抽絲撥繭地講解一個個歷史建築和革命者、文學家、思想家等歷史人物所建構完成的城市,令我在到埗前急不及待想在大街小巷裡認證在書裡被提起過的每個細節。
巴黎是個討厭又惹人愛的城市,她很優雅,同時亦混亂又髒兮兮的,她本人滿不在乎,你拿她沒辦法,無奈下你仍為她著迷,這就是我認識的巴黎。

圖片取自網絡

Z:依你所見,香港與法國的藝術發展有何同或不同?
L:首先,法國比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多了,在藝術角度上,他們的美術學院、文化都已發展得極奇完善,非常注重細節。建築、文學、時裝、電影及美術帶來一系列相互的影響,像交響樂一樣,每個音符環環相扣。歷史留給法國人的寶物實在是太多了,比方說 1163 年開始建築的巴黎聖母院,做就了 Victor Hugo (法國作家)的 Notre-Dame de Paris 及 Jacques-Louis David(法國畫家)的 Le Sacre de Napoléon;像詩集 Les Mains libres 是藝術家 May way 與詩人 Paul Eluard 相互陶冶薰染的典範。
有鑑於此,法國政府對於藝術家都有不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買藝術品能退稅,從而鼓勵人們在這行業銷費、參觀展覽館免費、購買美術用品有折扣等等。
相反,香港曾是一個急速發展的城市,我們較注重速度及以目標為本,我們也沒有根深蒂固的風格,香港的風格就是一直在變,是很多文化的大熔爐,有見及此,我們吸收能力比較快也不固執。我們的活力、效率及轉數是法國人望塵莫及的(笑)。
另外,我們獨有的歷史價值,如殖民統治遺留的印記、中西融合的文化等等,令香港藝術家的創意獨有千秋,尤其是電影,我特別喜歡李碧華的《胭脂扣》,細細勾畫出香港兩代的女性意識。
離港前,大館及 M+ 還未開放,我們除了到其他國家逛美術館,便沒什麼選擇。很大程度上,香港對大眾於美術方面的教育非常不慷慨,至少在我的年代是如此,或許現在有所改變吧?

Z:身處不同的地方或國度,對你的藝術創作有影響嗎?
L:這是一定的,不同土壤種出來的植物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巴黎的大街小巷有林林總總的展覽館,有 indie 的、有較有規模的,展示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品。從觀察展覽的規模,上至 installation,下至介紹展覽的文字及錶貼方式等等,這都是難能可貴的養分。
現階段個人開始嘗試把創作元素由巨象轉化成抽象,這是從很多年前一直希望達到的目標,比如怎樣不畫一個笑臉,而只用顏色及線條的粗幼去表現快樂?怎麼用距離感去表現孤獨?之類⋯⋯ 這些想法都是我在巴黎時慢慢領悟的。

關於橋上一瞥

Z:談回展覽,是次展覽名為「Un Regard Depuis Le Pont 橋上一瞥」,你是如何解讀?
L:「Un Regard Depuis Le Pont 橋上一瞥」感覺是剎那間回望的一刻,那瞬間像靜止了似地延續了幾分鐘,回過神來那風景已在一秒內消失無蹤了。一瞥就是那寶貴的一秒吧?卻留下了不散的風景。這是我所理解的。

Z:能否分享一個讓你感覺「橋上一瞥」的時刻或回憶?
L:6 歲時呆坐在校巴的尾坐等待出發,年長四年的哥哥的朋友在踏上校巴的一刻用爽朗的聲音叫了我一聲「樂樂」,我回過頭去,看到陽光在他身後煥發閃閃金光,突然耳邊響起配樂,鳥及蝴蝶都在頭上飛。到現在我仍記得他那迷人及燦爛的笑容令我產生的所有幻覺,大概只有一秒的時間吧。

Z:從先前所創作的「素女」,到這次在 JPS 展出的 into the wild 系列,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L:「 素女」的靈感,來自在香港成長時感受到社會對女性體態扭曲的美感觀念而創作出來的。來到巴黎後所感受到的氛圍不盡相同,這主題自自然然便消失了。

Z:為何會以雨後樹林作為主題?希望能帶給人們甚麼感受?
L:這次的作品是亞洲的山林。因 Covid 緣故,有三年半時間沒回港,闊別過後,與父母在南丫島閑逛時特別感動,拍下了很多照片。回巴黎後,把回憶從手提電話的相簿中翻出,選出特別感動的瞬間來創作,中途總會想起那幾次與父母漫步的瞬間,在相隔兩地的條件下,畢竟是很珍貴及奢侈的回憶吧;在城市待久了,對自然愈發嚮往,樹林中的光暗、泥土潮溼混和了雨水的氣味、螞蟻丘、鳥鳴等等,感覺像置身夢境,還能聽到微風拂過樹梢與枝葉的聲音,我希望把這霎那間的感動分享給觀眾。

Z:於你所見,香港和法國的大自然感覺有否不同?
L:在法國期間,到了很多巴黎郊區的森林及山脈如 Pyrénées, Manosque 步行,深深被高聳入雲的山林吸引,法國的氣溫很乾,樹木自然沒香港的山林茂密,卻帶來另一番風景。我家是南丫島原居民,自小接觸到很多動植物、喜歡在山裡跑、在海灘收集貝殼及採花蜜等等。在法國的山區遊歷期間,勾起了絲絲縷縷的兒時回憶,成為了 into the wild 的創作靈感。

【創作之外】

Z: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畫室 / 創作環境?
L:我對畫室的要求很簡單,要很近自己的家(笑)。因為我常常忘記帶這帶那,或是我突然想在作品上加一筆、有人約見看畫等等。現在的工作室與家只有 5 分鐘單車的距離,非常快慰。

Z:回到香港最想做的事?
L:很想吃點心(笑)。

Z:最難忘的作品?
L:「Le Bain」(浸浴)的陶瓷系列。2019 年的展覽用水彩展示了一系列在浴缸會發生的事:愛侶相擁、與小狗共浴、玩水的小黑貓、獨樂樂的時間等等。一直希望把這系列變為立體,繼而開始自學做陶瓷,過程中很有難度,比如泥在爐裡溶掉,爐都燒壞了(哭)。所以成功後的快慰難以言喻;另外在「Le Bain」中,都是曾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作品由很多浪漫做出來,對個人來說充滿了愛。

Z:能否與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創作格言?
L:保持好奇心,千萬不要成為枯燥乏味的大人。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