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臉笑容的人物背後,總是隱藏著令人不安的荒誕場景 —— 這是西班牙藝術家 Joan Cornellà 作品的標誌性特徵。在笑與不安之間,他就似是荒謬世界的清醒旁觀者。自 2012 年開始,他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在社交媒體上展現作品 —— 一個永恆微笑的角色,配以簡約的畫風和尖銳的黑色幽默擄獲全球觀眾的目光。睽違四年,Joan Cornellà 再度重返香港並於藝穗會舉辦個展,首次展出超過百幅紙本作品。
在這個充斥著社交媒體、各種審查的時代,他如何用看似天真的筆觸,揭示社會與人性最深層的黑暗?往往置身於荒誕、黑暗,甚至令人不安的他,在燦爛的微笑背後,又藏著甚麼想法?
Z:ZTYLEZ
J:Joan Cornellà
Z:你作品中那抹永恆的微笑已成為標誌性符號,這個表情是如何發展出來的?為什麼選擇以迷因、幽默和玩味元素進行創作?
J:當我開始創作微笑角色時,我嘗試了不同的風格、各種各樣的繪畫,並將所有作品發佈到社交媒體上(主要是 Facebook)。不知何故,這種風格獲得了更廣泛的、更好的反響。說實話,我之前的所有作品都與幽默有關,也從沒想過要創作任何嚴肅的作品,因為我對荒誕和幽默元素特別感興趣,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作品中。有人認為我的作品是表情包,這並非我的本意,也無關緊要。
Z:你曾分享過美國漫畫《Nancy》對你有所影響,後來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能談談你最喜歡的幽默創作嗎?
J:其實影響我的不只是漫畫。剛開始創作時,Robert Crumb 和 Daniel Clowes 的作品是我早期的重要靈感來源,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喜劇演員,如 George Carlin 和 Bill Hicks 的脫口秀或表演。另外,硬核龐克音樂(Hardcore punk music)對我的影響也很大,雖然可能不太明顯,但確實是影響了我的創作元素之一。
Z:你的作品經常觸及禁忌或批判性主題,甚至曾受到社交平台的封鎖。在創作時,你又是如何在禁忌與幽默之間取得平衡?
J:有些禁忌話題,例如死亡,其實一直存在於我的作品中,但創作的主題也一直在變化。近期,我對於一些看起來像扭曲之類的勵志訊息更感興趣,有點像顛覆性的廣告。由於我的作品主要是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如 Instagram 會審查任何涉及性與自殺的內容,這確實會影響了我的創作,我也會調整相關的內容,但不會太多。而那些抱怨「現在什麼都不能說」的人,通常是右翼人士,他們只是在為無法再開種族或性別歧視玩笑而抱怨。
Z:承上題,面對社交媒體的審查與限制,無疑是對你的創作方式產生了影響,那你又是如何應對?
J:我認為,展示那些在社交媒體上被審查的作品,唯一的方式就是將它們放到畫廊或類似的場所進行展覽。雖然社交媒體的曝光率更高,但這反而讓展覽變得更加有趣和值得期待。
Z:事實上,每個地方、每種文化對幽默的理解都略有不同。在世界各地展出時,你有否觀察到不同地區對你作品的接受度和理解有什麼差異嗎?
J:直至目前為止,我發現美國觀眾的反應是最為強烈的。雖然其他國家可能會公開地、事先地審查作品,這很糟糕,但對於一個標榜言論自由的國家來說,美國人對某些議題的激烈反應確實令人震驚。例如,我其中一幅畫了一個納粹標誌配上特朗普的作品時,便引發了許多美國人感到不滿。
因此,在 Joan Cornellà 的作品中,鮮艷的色彩與燦爛的微笑往往只是包裝,背後總蘊藏著對現代社會的尖銳批判。正如他所說:「我們都在不幸中大笑。當我們笑的時候,往往是對某人或某事發笑,這其中總帶有某種程度的殘酷。但如果這些情境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我一定笑不出來。」
笑聲之後,那種不適、不安,甚至冒犯感,都是出自世界上不易言喻的事情,不該逃避與忽視。展覽中,也同步展出 Joan Cornellà 的經典紙本作品,以及全新的限量版模型與 6 月的印刷著作《WO》,共收錄了 48 幅於 2016 年至 2025 年間所創作的單頁漫畫。
每幅作品,都如同一面映照社會的鏡子,以看似天真的筆觸揭示人性深處的荒謬與黑暗,定能為香港的觀眾帶來一場既驚喜又深刻的視覺體驗。
《Joan Cornellà 香港個人作品展 2025》
日期:2025 年 7 月 11 日 – 7 月 27 日
時間:12:00 – 20:00(最後一日 27/7 會開放至 17:00)
地址:藝穗會|中環下亞厘畢道 2 號
票價:港幣 50 元 (通過撲飛網上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