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閃耀奪目的舞台上,假髮之下的人兒眼神既堅定又脆弱,嘴角微微上揚的笑容裡藏著說不盡的故事。當第一個搖滾音符撼動整個劇場,《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的魅力便徹底綻放,使這部橫掃 2014 年「美國戲劇奧斯卡」東尼獎及多個國際戲劇大獎的傳奇音樂劇,以嶄新面貌降臨西九文化區,訴說出一個關於身份認同、自我接納與愛的普世故事。
「首部展現真正搖滾精神的音樂劇。」── 滾石雜誌
這劇目除了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賞體驗、打破了劇場的藩籬外,也在香港的文化土壤中,播下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的種子。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高級表演藝術製作人(戲劇)李筱怡(Bobo),身兼創作總監、導演和編舞的林俊浩(Ivanhoe Lam),以及負責香港版劇本及歌詞翻譯、主演(飾 Hedwig)的鄭君熾(Jordan Cheng)三人功不可沒,努力攜手將這部酷兒經典帶到香港觀眾面前,並賦予它全新的在地詮釋。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創作世界,聽聽這個關於勇氣、變革與真實自我的動人故事。
Z:ZTYLEZ
B:李筱怡(Bobo)
I:林俊浩(Ivanhoe Lam)
J:鄭君熾(Jordan Cheng)
合作緣起
Z:西九文化區為何會將《搖滾芭比》納入創作人系列節目?
B:西九創作人系列向來都積極與不同背景、對各樣形式和題材有獨特想法的表演藝術家合作,鼓勵中生代藝術家大膽實驗。然而有天,我問及 Jordan 有關音樂劇演出的想法,他便提議了此劇目。我覺得,他與 Ivanhoe 想做香港版的構思,不僅符合了自由空間的風格,也切合了創作人系列對劇場形式實驗的要求。
Z:那麼,Jordan 為何會萌生要製作《搖滾芭比》的想法?
J:其實在很多年前,我已經很想將這一套音樂劇帶來香港,直至後來,與導演 Ivanhoe 溝通、他一口答應之,我們才遂與西九交流、溝通,而他們對這個計劃也非常感興趣,便一拍即合。
Z:當初聽到這構思時,Ivanhoe 的第一反應?
I:有天晚上和 Jordan 去喝東西,就在乘搭的士途中,Jordan 問我可不可以執導《搖滾芭比》,我秒速便答應下來,是因為執導《搖滾芭比》也是我的 bucket list(願望清單)之一。這劇目最吸引我之處是角色的背景,在角色某部分的前設上,與我的生命故事很類近,亦令我看得更多自己的身份;而且這身份有沒有被認同,於我,亦有一個很深切的連結,令我很投入其中地講這個故事、與香港的觀眾連結。
Z:事實上,三位都曾參與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項目,那是什麼元素能吸引你們投入這次《搖滾芭比》的製作?
J:《搖滾芭比》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音樂劇,亦是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在香港、以廣東話演出。
B:我想,是重塑經典的挑戰。
創作過程中的啟發
Z:《搖滾芭比》的原著劇本,觸及到性別認同、自我接納等深刻主題。在演繹時,你對角色有着怎樣的理解?又是如何塑造角色?
J:我相信其實「變裝」這個概念,不單單是很狹義「由一個性別變成另一個性別」的定義。其實在社會中生存的每個人,每天都要變裝好幾次 —— 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場合中,都需要變裝去符合社會上的規範和期望。在外表上,當然有我背後很專業的團隊去幫我實現;至於內在的部份,我經常都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歷裏找靈感。我們都曾經歷過愛與被愛,被傷害甚至被背叛,只是程度略有不同,而這些的經歷都可以成為這個角色的養分。我作為演員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打開自己的心胸,讓這個角色進入自己,再盡我的能力,以一個完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批判的角度去建立這個角色。
Z:那在排練過程中,有哪些使你們特別難忘的事嗎?這些經歷如何加深了你們對劇本主題的理解?
J:這個劇本有很多很深刻的部份。我身為主演,同時亦是製作香港版劇本及歌詞翻譯之人。在電腦前處理文本是一回事,而自己作為演員,真正去演繹這些台詞、這些歌詞,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有很多時刻、許多意想不到的感動之處,是我在翻譯時未必會特別留意到的,如最細微的語氣,一些停頓、一些沉默,既要掌控全場氣氛和節奏,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劇本非常赤裸,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地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在觀眾面前,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亦是我作為演員才感受到的部份。
I:在排練的過程中,我們都經常分享自己怎樣看我們的前男女朋友,以及過往的關係。在自己分享時,大家都會有很多反思,同時,當團隊各人在分享各自的過往經歷時,也會被他們的故事所觸動,產生了一種互相支持、了解對方的感覺。所以過程中令我很深刻的,是團隊之間十分寶貴的回憶,而這些點滴也為作品注入了一些底蘊、濃厚的情感。
Z:在《搖滾芭比》中,音樂是戲劇重要部分。能否分享你們對演唱這些充滿力量的歌曲的感受?音樂如何幫助你們更深入地探索角色?
J:我本身就是一名音樂劇演員,用音樂來講故事是我的職業核心的一部份。這次的音樂類型,於我,可說是很新穎的,因為我平日甚少唱這類型的音樂。但是,我們的音樂總監 Veegay 給了我很多 Inspiration,而他的編曲,亦令這套經典的音樂劇在音樂上提升了許多層次,使我也急不及待想呈現給香港觀眾。
Z:從概念到製作,西九文化區在這次的製作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作為製作人,又遇到了哪些挑戰?
B:在製作上,我多是以聯合製作的形式與藝術家合作,再根據藝術家的需要及能力進行分工和互補。然而,這次《搖滾芭比》的藝術家較專注於創作及製作,所以我的團隊主力社交媒體、宣傳、票務及餐飲和場地技術等。而,這次不只是演出,而是一個活動 —— 門票附加餐飲,還要符合觀眾及合作伙伴期望,同時亦需要達到收支平衡,確是比一般的演出更為複雜。
Z:在製作角度上,你們是如何平衡《搖滾芭比》中的音樂、視覺和戲劇元素,以創造完整的觀演體驗?西九文化區在這方面提供了什麼特別的支援?
B:自由空間的場地硬件都較為完善,所以這次在音響上,絕對能夠達到音樂總監及音響設計師的要求,而我們的技術團隊亦找到單位能支持 LED 屏幕,以配合仔細且色調強烈的錄像設計。
Z:西九一直致力打造多元化的表演藝術平台,《搖滾芭比》這類作品如何幫助拓展香港觀眾對劇場的認知和接受度?
B:《搖滾芭比》貴為 90 年代音樂劇經典,也是 cult 的經典。所以,西九團隊在宣傳上亦加入歷史文化介紹,如性別 x 歷史專題:【《搖滾芭比》的假髮與牆——「我是新柏林圍牆,來拆毀我吧!」】、【由紐約夜店到百老匯舞台:有關《搖滾芭比》的不只二三事】等,讓觀眾入場前可深入了解「搖滾芭比」的生命由來,以及它如何成為風靡全球的酷兒標誌。
Z:作為西九文化區的製作人,為何選擇會在此時、在香港呈現《搖滾芭比》?
B:《搖滾芭比》是由 Jordan 提議的,而他和 Ivanhoe 的藝術創作亦邁向成熟,所以有信心所呈現的,不只是一般的翻譯作品,而是和他們一起重塑經典,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觀賞經驗。將來,西九亦會繼續在觀賞經驗設計契合創作內容上多加嘗試,不單可突破創作形式,也可開拓新觀眾。
Z:那麼,在香港舞台上詮釋 drag queen,有沒有新的認識和感受?與最初所期望的有何不同嗎?
J:其實變裝皇后並不算是第一次出現在香港的舞台,但是一個以變裝藝術為表演核心的演出,在香港就極其少見。為了籌備這個角色,我去上了不同的課堂、認識了很多的變裝皇后,也聽了很多他們的故事和他們對於變裝的理解。做 research 時,亦有機會可以親身、率先試一次變裝之後的自己是怎樣,這些體驗都很珍貴,我也很高興可以將我所經歷到的、將變裝皇后們的內心世界,在舞台上傳達給大家。
Z:在這次製作中接觸 drag 的文化和表演,又有沒有如何影響了你們對性別表達、身份認同等議題的理解或啟發?
I:在這創作過程中,我有一個比較新的或深入的看法,就是在我們認識自由或表達自己的過程裡,並不一定需要透過外貌來證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Drag queen 正正就是以一個不屬於自己的面貌或形態,去展現不同的自己。所以,當我們透過這種不同的形態,便能看到自己更多的面向。我認為,這種認識自己的過程,能帶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和表達自己,而不是簡單直接地看到什麼就做什麼、說什麼;而透過一些間接的方法去了解自己,反而能發掘更多可能性、探索更多有關自己的可能性。
香港版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傳統上,這部音樂劇多在鏡框式舞台演出;而今次的創新之處在於,身兼創作總監、導演和編舞的林俊浩(Ivanhoe)和主演(飾Hedwig)鄭君熾(Jordan)在大盒(自由空間)中,以演唱會形式重塑這個經典,融入更多劇場設計意念,將演出打造成嘉年華式的派對氣氛,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Z:香港版《搖滾芭比》與原版有何不同?在本地化過程中,你們做了哪些特別的調整,使故事能更好地與香港觀眾產生共鳴?
J:我們的團隊都曾為此討論過,最後決定展現一個中、英夾雜、說話半中半英的 Hedwig(角色)作為語言核心。因為這種混雜的說話方式,正是我們在香港、日常中都會聽到的說話方式。我們認為這樣的表達,可使香港的觀眾更容易有所共鳴,使這個角色就似是大家身邊都曾出現過的人。
I:除了 Jordan 的譯本找到香港的語言、語境外,廣東話和英文的 expression,亦能令到這種好香港的雙語並行文化可以展露出來。另外,我們也為劇目重新編曲,使編曲的 taste 變成現在香港觀眾常聽的質感,令大家能快速地進入到每首歌的內容及想表達之事;而香港版更獨特之處,是我們有許多 Video work,而 Video work 中也會出現香港的 images。透過 Animated images,再與劇本共同構想的時候,觀眾會更容易聯繫到 Hedwig 的世界。
Z:劇中探討的性別流動性、邊緣身份和自我尋找等主題,在香港的文化語境中如何被理解和接受?你們預期觀眾會有怎樣的回應?
I:現在的 Social media platform 的開放,令每個人都越來越依賴使用 Social media 去溝通。我們認識的事物確是多了,也能快速 update 到最新的東西。同時,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流動性或身份,都知道現在擁有更多不同的模式或取態。我覺得現在香港的觀眾是 ready 去看的,因為身邊的人都會放膽地表達自己更多,如取態、取向,也願意去做返自己,展露一種可以表達到自己的方式。所以,我覺得對香港的觀眾來講,是適合的時間去看這個作品,再去思考,面對身邊的人,如有不同的取態時,要怎樣去欣賞或與他們在一種無介蒂的方式之下溝通。
Z:最後能否請三位分享一下,《搖滾芭比》這次製作對你們的藝術生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J:《搖滾芭比》對於我作為一個音樂劇演員來說,是我在香港目前為止最大的一次突破。這個演出本身結合了搖滾樂、變裝和獨腳戲的元素,在我的藝術生涯中,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I:明年我就要踏入四十歲,這正是時候讓我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並且能夠自由自在地面對現在的自己。如何去創作,這正是這部作品和這個戲所探討的主題。同時,劇本中的角色年紀其實與我相仿,這讓我感覺就像是在平行時空中與角色對話。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在正確的時間講述正確故事的經歷。這次的演出讓我重新思考如何通過講故事來連結自己,並且如何真誠地表達故事,這是我在這次演出中收穫的最寶貴的體驗。
B:這次演出前的 bar tour 熱身活動,讓觀眾能夠親眼見證 Jordan 變身為 Hedwig 的過程,再加上整晚嘉年華形式的設計,使觀眾可一邊看演出、一邊享受美食,還有演前演後的 DJ 派對和遊戲攤位等環節,非常符合 Hedwig 的主題。這種劇場觀賞與體驗的形式,不僅讓人覺得很好玩,也與創作內容契合得非常緊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可見,這次香港版《搖滾芭比》不僅是一次表演藝術的嘗試,更是一次文化融合與藝術突破的探索。林俊浩、鄭君熾與李筱怡共同創造的是一個新的舞台體驗,為香港觀眾帶來一個關於身份、認同和自我接納的深刻故事,同時開拓了香港劇場的新視野和可能性。
Photo credit:@de_odd, @deodd_gallery,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Photographer : Kent Foran @kenforan
On Jordan
Hair and Make up : Make Up For Ever Academy 非常作 @makeupforeveracademyhongkong
Outfit:FBMT @fbmt_official
On Kira
Outfit:@rickyywong_official
Hair:@larryho_hairst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