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專訪 藝術家潘星瑋 Anton Poon】從鉛筆屑的啟示到 3 米雕塑,與 RIMOWA 開展他的鋁製狂想

每一個行李箱都承載著故事,每一次啟程都可能開啟意想不到的篇章。對藝術家潘星瑋(Anton Poon)而言,那個陪伴他往返香港、澳洲的行李箱,不只是旅途中的忠實夥伴,更成為了啟發靈感的搖籃。這是關於一位創作者如何在跨文化流動中,在金屬與記憶的交織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答案,而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閃耀著銀光的溝槽之間。

每一個行李箱都承載著故事,每一次啟程都可能開啟意想不到的篇章。對藝術家潘星瑋(Anton Poon)而言,那個陪伴他往返香港、澳洲的行李箱,不只是旅途中的忠實夥伴,更成為了啟發靈感的搖籃。當溝槽紋理在機場燈光下流轉,當輪子滑過不同城市的街道,一個關於「流動」與「歸屬」的創作計劃悄然成形。

這次,這位遊子藝術家受邀與德國高級行李箱品牌 RIMOWA 展開跨界對話,以其 1969 年的經典樂器箱為靈感,打造出一件令人屏息的巨型裝置作品《Go With The Flow》。那逾 3 米的銀色雕塑中,不只延續了 RIMOWA 標誌性的工業美學,更在堅固中注入了意想不到的柔韌 —— 源自於鉛筆屑的靈動曲線,亦是對生命韌性的優雅詮釋。在這件作品裡,我們看見了一個藝術家如何將旅途中的所見所思,轉化為震撼人心的視覺詩篇。

這是一個關於追尋與回歸的故事,關於一位創作者如何在跨文化流動中,在金屬與記憶的交織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答案。而這個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閃耀著銀光的溝槽之間。

A:Anton Poon
Z:ZTYLEZ

Z:首先,能否與大家分享一下設計 巨型裝置作品《Go With The Flow》的靈感?
A:《Go With The Flow》的靈感始於我在 RIMOWA 檔案館中所看到的 1969 年 Transportkästen 樂器箱,那是為低音提琴和小提琴所設計的,我深深著迷於其輪廓線條如何重新定義了行李箱的概念,並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以「收納」為核心的結構設計。

Z:因為這次合作的箱子是小號盒,那好奇地想問一下,你平日喜歡聽哪類型的音樂?
A:在日常生活中,我總會根據當下的心情與活動而選擇不同類型的音樂。例如,在悠閒時光中,我喜歡旋律優美的 R&B 樂曲,享受音樂與自我、環境之間產生的和諧共鳴;而當我在工作室創作或需要處理高強度工作時,則會傾向選擇搖滾或鼓打貝斯來激發能量。於我而言,取向的關鍵是選擇與當下情緒狀態一致的音樂,這有助於增強和肯定當下的感受。

Z:那在你的音樂記憶中,有沒有哪首樂曲對你特別重要?
A:每當回想起與音樂和小號的連結,總會喚起童年溫馨記憶。清晨與家人共進早餐時,父母經常播放《The Year 1812, Solemn Overture, Op. 49.》。他們選擇這首曲子沒有特別原因,純粹出於喜愛。對我來說,那是如此充滿生命力的音樂,總能為晨間時光注入活力。儘管後來我了解到這首樂曲的歷史背景,但我更為珍視的,始終是它在那些家庭時光中為我帶來的振奮與歡愉。

Z:回到這次的作品之上,是什麼推使了你決定要以鉛筆屑的形態為創作主題?
A: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鉛筆屑優雅垂墜的弧度意外成為重要靈感來源 —— 它們與地面接觸時形成的自然曲線,令我著迷。然而,為了呈現最終造型,我融合了多種看似相似卻各具特色的形體與紋理。所以這段創作旅程,不僅深化了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更讓我體悟到,創作過程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發現之旅。

Z:那從日常的鉛筆削屑到巨型雕塑,你是如何轉化這個創作意念的?
A:雕塑最引人入勝的特質之一,正是其與生俱來對空間的渴望,以及與周遭環境建立的深刻連結;而空間猶如不可或缺的夥伴,不僅能讓雕塑得以充分展現其本質,更在與環境的對話中獲得完整意義。這次,我受鉛筆削屑所啟發 —— 這些很微小且容易被忽視的物體,透過放大它們的形態,賦予它其嶄新的存在感,邀請觀眾以全新視角,重新發現平凡事物中蘊藏的美學價值。

Z:《Go With The Flow》探索了靈活性和剛性之間的對比,能否帶我們了解更多當中的創作過程,以及如何構思出螺母和螺栓連接鋁製模組的技術挑戰?
A:一直以來,我的雕塑創作始終著迷於「柔韌」與「剛硬」的對比關係,無論是視覺形態或概念內涵。我深信藝術創作從無單一的「正確」法則,而是過程中的每個選擇,最終形塑出作品的獨特樣貌。
在《Go With The Flow》這件作品中,我特別關注如何透過創作覺察周遭環境,並找出那些能建立信心的元素;亦透過可動部件與螺栓的結合,展示多變的組合可能性。這種「模塊」設計,不僅為雕塑注入視覺動能,更突顯了創作表達本身的流動本。而螺栓的使用尤其含有深層的意義 —— 既是連結的象徵,也隱喻著萬物歸一的哲思,去引導觀者思考,離散的部件如何共構完整?

Z:從你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種積極擁抱變動的態度,那你是怎樣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你的藝術語言?
A:《Go With The Flow》的核心精神,在於培養擁抱變動的柔韌性。這絕非被動順從,而是需要建立積極心態。年少時穿梭於多元文化間的經歷,深刻形塑了我的世界觀與藝術抉擇,也教會我審慎對待每個經驗(儘管意外總難避免),更讓我覺察到「空間」作為創作媒介的豐富可能 —— 澳洲與香港截然不同的地理對比,如今已成為我雕塑創作與個人成長的重要基石。
我深信在當代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韌性、想像力與勇氣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我也鍾情於抽象形態的創作,希望能透過構圖邀請觀眾對話,激發對藝術的多元詮釋與共鳴。

Z:你的作品《Go With The Flow》是在談論「順應」的智慧。回顧你在澳洲與香港之間的遷徙經歷,當中有哪些深刻或特別的體悟嗎?
A: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懷抱著對成就與擁有的渴望。對我而言,最初的期望是能永久居留於澳洲,專注磨練雕塑技藝,但世事難料,終究未能如願長留。當時想到要返回香港,心中確實充滿忐忑。不過如今回首,才明白這段轉折其實別具意義。
而這段往返澳洲與香港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悟到:往往越是執著追求的事物,反而越是難以企及;而那些未曾預期的機緣,卻總在意料之外翩然而至。生命充滿驚喜,我逐漸學會擁抱變動,明白順應生命之流,反而能將我們帶往意想不到的精彩境地。

Z:那你在澳洲和香港的個人生活經歷,加上這次與 RIMOWA 的合作,這些經驗又是如何豐富了你的創作養分?
A:作為一位穿梭於澳洲與香港兩地的藝術家,這段跨文化經歷形塑了我的創作視野,使我重新思考「旅程」的真諦 —— 它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思想、情感與文化的交融。每段經歷都滋養著我的藝術創作,讓我與更廣大的觀眾產生共鳴,令我深刻明白到,無論是個人歷程或協作之旅,每段「旅程」都是激發創意、豐潤藝術過程的珍貴養分。

Z:那這次合作,有遇到什麼難忘的事或有趣的啟發嗎?
A:與 RIMOWA 的合作中,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對 Specialty Cases 的重視。過去,我一直將行李箱視為盛載日常旅行用品的容器,從未想過竟有專為樂器設計的專用樂器箱。
而這次的創作使用了鋁鎂合金,對我來說是更是一大挑戰,因為這是我首次將鋁鎂合金作為雕塑媒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從材料處理、打磨拋光到表面處理,令我更深入地掌握了鋁材的獨特特性,發現這個過程與處理與其他合金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微妙差異。最終使我領悟到,親手實踐的經驗,才是突破創作邊界、挑戰自我最有效的方式。

Z:這次選用鋁鎂合金作為創作媒材,除了呼應 RIMOWA 的品牌特色外,這個選擇對你的藝術實踐帶來什麼新的思考?
A: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對創新與想像力都有著共同的追求。
試想,若沒有 1969 年那些金屬與木材製成的樂器箱的重新構思,或許就不會有今日特別款系列的演進,這個思考過程本身就充滿啟發。這段與 RIMOWA 的合作歷程,深刻影響了我的創作方法,特別是將鋁鎂合金作為主要媒材的實驗,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創作可能性。相較於過往使用的厚重軟鋼,鋁材的輕盈特性賦予作品更大的靈活性與創新空間,而我也熱切期待能持續探索這種非凡材料的各種潛能。

Z:從剛性的金屬材質中呈現柔韌的生命態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反差。你期望觀眾在欣賞這件作品時,能夠有什麼樣的思考與體會?
A:我深信「柔韌」和「適應」,正是《Go with the Flow》這件作品的核心精神。然而,「柔韌」常被誤解為只是逃避困境的手段。事實上,真正的柔韌植基於深刻的理解 —— 既要明瞭自身與能力所及,也要洞察周遭環境的動態變化。這份全然的認知,方能讓我們真正擁抱變通之道;而秉持這樣的心態,我們不僅為他人留出空間,更為想像力開啟無限可能。我也衷心感謝 RIMOWA 在合作過程中給予的信任與彈性,也期待與他們共同慶祝這段旅程的豐碩成果。

Z:回顧你過去的作品和展覽 —— 從巴塞爾藝術展、個展「寶石和水晶」到這次與 RIMOWA 的合作,有否為你的創作帶來了什麼新的突破?
A:抽象雕塑始終令我著迷,正因其與生俱來的可塑性與多元組合的可能。在過往的創作中,我經常採用稜角分明的建築語彙,去塑造出剛硬銳利的雕塑形態;而此次與 RIMOWA 的合作,標誌著我創作歷程的新篇章 —— 能保留個人標誌風格的同時,亦大膽融入全新元素,特別是鉛筆屑形態的實驗,將流動的線條結構融入作品,是完美呼應了《Go with the Flow》的創作主旨。

Z:那你希望未來是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A:這段合作關係為我開啟了嶄新視野,未來我將持續探索「流動性」的概念,思考如何將這些創新形式,自然融入我的藝術實踐之中。

RIMOWA
日期:即日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
地點:利園店銅鑼灣利園二期 G04A-B & 104-105 號舖

Louyi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