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輩出的時裝界,越來越多亞洲設計師成功闖入國際視野,成為推動亞洲時尚前行的一股重要力量。每年一度「10 ASIAN DESIGNERS TO WATCH EXHIBITION (亞洲十大焦點設計師時裝展覽) 是由一眾時尚界領袖挑選出十位最值得期待的新銳亞洲傑出設計新星,並通過展覽呈現他們最獨特的優秀時裝作品,藉以讚揚在創新、創意和手工藝方面的傑出表現。 ZTYLEZ 與今年其中一位入選設計師 YA YI 進行了一場對話,探討她的設計理念、創作過程及對未來時尚的看法。
認識設計師 YA YI
設計師 YA YI 出生於西班牙,成長於中國,並在美國和英國留學,擁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豐富的留學經驗,使她在傳統與現代思想的碰撞中汲尋找靈感與平衡。 畢業於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並曾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交換進修,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美國服裝協會的獎項。隨後,她曾在知名品牌如 The Row、Thom Browne 和 AREA 工作,積累豐富經驗。
直到 2022 年,YA YI 在紐約推出同名品牌,她在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結合現代舞表演首次呈現了 2024 春夏系列,短時間內吸引了許多時尚媒體關注,如 Dazed、WWD、T Magazine、Nowness、SHOWstudio和米蘭時尚電影節等。其作品融合東方美學與西方脈絡,將舊時代故事與新世界感官連接,創造出引人共鳴的藝術體驗。 短短的時間內,YA YI 的才華得到了廣泛認可,她亦榮獲了 Talents Lineapiù 獎,並入圍 2024 年度 LVMH Prize 青年設計師大獎準決賽。
ZTYLEZ : 經歷西班牙、中國和美國等不同地域的成長歷程,在多重⽂化背景之下對於你的設計語言帶來有什麼影響?
YA YI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身分是流動的,很難用一個精準的座標定位,而是一種不斷在演變和發展的過程。我是華裔,和大多數移民一樣,我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確認自己的身份,這種模糊和不確定性也會一直伴隨我,出現在我的創作中。
多元的成長經驗讓我可以在不同文化交會點上汲取創作靈感,而移民的認同讓我能夠站在第三視角去共感受生活中一些相對邊緣的群體。在紐約工作時,我有幸接觸到大量紡織業移民女性,這為我打開了更寬廣的視野。因為工作需要,我和服裝製造工廠的勞工有了大量接觸。他們大部份都是移民,其中一部分來自拉丁美洲移民,說西班牙語,而另一部分來自中國。三語者的身分在此時成為我的優勢,我與這些女性的交流中能夠深入了解移民勞工群體。
YA YI 對多元文化女性身分的探索和包容不僅停留在品牌故事的層面,也強調在布料、紗線和傳統手工藝上的發展。我們的設計集合了來自美國、意大利、日本的原料和各國手工匠的參與製作,最終在中國進行組合生產。這個逐漸改善、擴大的多元供應鏈體系,也成為了品牌很重要的基因之一。
ZTYLEZ : 如何定義自己的個人品牌?在你的設計作品中,希望傳達怎樣的訊息或情感?
YA YI :YA YI 將女性群體的聲音和情緒,或柔軟,或堅強,或敏感,或獨立,編織進詩意的面料工藝裡,透過服裝探索女性在歷史長河中的覺醒之路。在我們具有戲劇張力的設計語言中,女性身體時常被蕾絲、半透明的針織提花、具有極強裝飾性的流蘇或釘珠所覆蓋,在舞者律動中被包裹的身體若隱若現,如同亞裔移民女性身分的模糊性。我們也不斷嘗試突破服裝傳統的表達模式,透過跨領域的方式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包括表演、電影和裝置藝術,試圖打破傳統時尚表達的界限。希望透過作品將東方美學與西方脈絡融合,將舊時代的故事和新世界的感官連結,為服裝設計和現代藝術創造一個共鳴的體驗媒介。
ZTYLEZ : 設計靈感通常來自哪裡?有特別的經驗或人物影響你的創作嗎?
YA YI :我的畢業設計「in tran·sient」項目,為我後來的設計風格和主題探討奠定了基礎。當時,從小在 中餐廳長大的我,從童年記憶中提取流蘇、暗紋提花以及屏風花稿等元素作為出發點, 並將其納入布料開發過程中。對我而言,每個系列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自傳式探索過程,既是對個人成長空間的探索,也擴展到對團體的思考,特別是勞動移民女性,包括我母親那一代華裔女性的工作與認同方面的探索。
在 2022 年品牌創立品牌之後,從先發系列「一朵花,不是春」中透過電影視角探索華裔縫紉女工群體對勞工權益的抗爭,到 “彼岸玫瑰” 裡透過人體彩繪和沈浸式現場表演呈現移民家庭因排華憲法而無法團聚的無奈,感覺一直在和自己擁有相同背景的群體對話。
2024 秋冬系列「亂世之花」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篇章,我轉向了我的出生地西班牙,面相一個相對較陌生的群體。這個系列靈感來薩金特油畫 “El Jaleo” 中熱情舞蹈的弗萊蒙歌舞者和其背後象徵的吉普賽群體的自我表達和弱勢群體的呼喊。我從吉普賽女郎身上所穿著的舞蹈服入手,提取了西班牙傳統服裝裡出現的手鉤針蕾絲工藝,滿提拉和手工編織流蘇元素,再將來自中國的香雲紗用於西式禮服的輪廓當中。經過一系列調查,我發現滿提拉過程原本源自中國廣東地區,後傳到菲律賓,直至西班牙統領菲律賓後,滿提拉才流傳於西班牙,成為了國家的民族符號。這也意外打破我的認知,讓我進一步意識到移民和種族的流動帶動了這個世界的文化多元性。
ZTYLEZ : 在設計生涯中有遇過什麼挑戰嗎?你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YA YI :歐洲,中國和美國,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矛盾的價值觀讓我從小就學會了適應改變,每更換一個居住城市我就需要經歷一次歸零重啟的體驗。從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到能夠用它來創作是一個磨練身心的過程。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是我從小反覆面對的課題,在面對外在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更容易放大自身的局限。從打開歷史書只能看懂阿拉伯數字和人名的那種恐懼,到可以在設計導師面前訴說自己的創作理念,我一直試著重新建立自信。
但這種跨文化的體驗逐漸豐富了我的感知能力,特別是過去 9 年在紐約留學生活的經驗讓我能夠更能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這為我的創作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視角,也讓我更明的確了自己的價值觀。
在競爭激烈的時尚產業裡,外來者確實無法擁有完全平等的待遇,每個國家都會優先把機會給本地群體。幸運的是三語者身分成為了我在美國的優勢,因為大多數製衣廠裡的勞工都是只會說西語的拉美移民和說中文的華裔,這讓我能更容易和他們建立溝通和信任,有機會深入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了解他們的處境以及對時尚產業和自我身份的認知,我也因此拍攝了一部關於紐約移民製衣廠的紀錄片,完成了我的第一個系列「一朵花,不是春天」。 這個標題靈感來自 80 年代紐約華人街女工遊行的口號。在紐約打拼,常常日夜與移民製衣工一起工作,因為自己也是華人,我當時聽到這段訪談非常感觸。於是我用這六個字概括了她的原話:「一朵花開不是春天,萬紫千紅才是春天。」我覺得這段話凝聚了華人女性的群體力量。從此,它成為了我們品牌的 slogan,花這個元素也成為一個符號化的存在。
ZTYLEZ : 時裝界潮流萬變,你怎樣看當下的時尚潮流? 又是如何專注於自己鍾情的設計風格?
YA YI :這幾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亞裔設計師的身影出現在各大國際時裝週,我覺得當下的潮流是非常多元包容的。但疫情影響後,在蕭條的經濟大環下顧客需求降溫買手減少,其實給新設計師的耐心並不長久。我認為專注和堅持對原料和工藝的研究以及呈現方式的突破,真誠地創作還是能夠打動消費者和市場的,哪怕只是一部的小眾群體。
ZTYLEZ : 分享最新 SS25 系列的設計概念。
2025 春夏系列名為「SILENT THREADS 靜謐絲語」,我希望透過系列去探索傳承於中西文化中的傳統手工藝和匠人精神。這個系列沿著時間脈絡,從中國到歐洲,跨越了幾個世紀。從起源於中國安徽的「宣紙」開始,中國工匠創造了 一種堅韌光滑、抗腐蝕又抗黴防蟲的紙張,完美結合美感與實用性。我們深入探索源自中國漢代的紙漿工藝, 它最初用於塗漆頭盔和盔甲,後來傳播到歐洲被命名為紙馬謝。本系列重新詮釋了材料中「軟」與「硬」的定義―― 用宣紙將女性的身體鑄型作鎧甲,或將金屬鋼紗織造成有機針織品,並重新想像了束身衣的挺拔造型。
系列也探討了製作者與使用者、工匠與鑑賞家之間的微妙關係。在 15 世紀的歐洲,蕾絲製作是一種在女 性領域興起的手工藝。蕾絲工匠在近乎貧困的條件下辛勤工作,而只有最富有的精英才能穿著。延續上一季的曼提拉方巾設計,靈感源自於蕾絲圖案和蕾絲工匠工作時放在腿上的墊子。領子和袖子處的少量毛邊,是向勞動婦女簡樸裝束的致敬。垂墜的花卉、絲帶和流蘇象徵著無盡勞動和手中無聲的絲線。奢華的手鉤針編織以亞麻和真絲飄帶、雙面珠片和流蘇作點綴,它們與金屬紐帶、質樸乾燥質感的亞麻布料以及水洗絲綢形成對比。仿效歷代工匠,花卉配件由製衣的餘料重製而成。本系列選用的布料既是對工匠創作過程的致意,也是對時間的禮贊。
ZTYLEZ : 可以分享入圍 2024 年度 LVMH Prize 青年設計師大獎的感受嗎?
YA YI :很幸運能在品牌只發布了兩季時就入圍比賽,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設計師們會面,聆聽他們對時尚設計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品牌,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啟發。從這次獨特的體驗中,我們獲得了非常寶貴的回饋,希望能夠繼續作為一個品牌學習和成長,並透過創作為華裔創意團體賦予力量,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歐洲展示我們的新系列!
ZTYLEZ : 對於想要進入時尚產業的年輕設計師,有什麼建議?
YA YI :對於年輕設計師品牌來說,當下除了面對經濟環境蕭條和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設計技能和工具以 外,讓人感觸最深的產業問題就是版權問題了。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常常陷入抄襲和侵權的困擾,要保護自己的設計就必須從布料和在製程的研發中就做到原創,才能夠形成堡壘不被取代。